外景白毛女京剧全集-九游会
1、国家京剧院复排经典《白毛女》,这部京剧有多经典?
旧戏重排,经典再现!京剧《白毛女》经典之处面面观今年9月,京剧经典《白毛女》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成功复排并成功上演,再次掀起观看热情,舆论狂潮。
作为经典红剧,《白毛女》曾在国家京剧院演出过。时间追溯到1958年,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经过马少波、范钧宏等改编,贺敬之的民族歌剧《白毛女》改腔换调,以中华民族国粹京剧的形式再次进行登堂入室 ,进入 人民群众视野。当时的专业演员李少春、杜近芳、叶盛兰、袁世海等有的早已驾鹤西去,有的已经青春不再,垂垂老矣。但是,《白毛女》这部红剧的经典,却已经根植在人民群众的心中。
仔细想来, 《白毛女》 的经典之处有很多,大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故事题材契合时代主题,符合时代民声。人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脱离时代和人民的作品,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白毛女》 这部剧取材于解放前夕的一个民间传说,据传在当时的河北山区,有一位浑身长满白毛的仙姑,她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掌控人们得失,主宰人间福祸,在当地为民做主,抑恶扬善,深受人们喜爱。后来渐渐演绎成到一个农村少女为了逃避迫害,独自潜入深山生活,依靠偷取娘娘庙中的供果生活的悲惨故事。由于少女营养不良,造成全身毛发皆白, 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女 ” 。 后来,这个女孩被来到此地的八路军搭救,喜获新生。后在贺敬之、丁毅执笔下写出了歌剧《白毛女》。全剧围绕喜儿的悲惨人生,虚实结合,深刻揭示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时代旋律。
其二:艺术形式上,集诗歌、戏曲、舞蹈于一身,浑然一体。京剧《白毛女》改编自西北民族歌剧,但是没有受到歌剧本身的各种束缚,它把京剧的唱念散打和歌剧的音乐形式完美融合,让观众赏心悦目,叹为观止。
当然, 作为一个传世经典,《白毛女》的其他成就不胜枚举。
2、舞剧《白毛女》共几幕 个是什么主题
序幕 【压不住的怒火】第一幕【深仇大恨】第二幕【行出虎狼窝】第三幕【要报仇】第四幕【盼东方出红日】第五幕【红旗插到杨各庄】第六幕【见仇人烈火烧】第七幕【太阳出来了】尾声【欢度解放】。
3、白毛女 的故事
故事梗概
佃农杨白劳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喜儿与同村青年农民大春相爱。杨白劳因生活所迫向恶霸地主黄世仁借了高利贷,之后外出逃债。在除夕之夜杨白劳偷偷回家。
黄世仁闻讯后强迫杨白劳卖女顶债,杨白劳喝做豆腐用的卤水自杀(在芭蕾舞中被黄世仁用手枪打死)。喜儿被抢进黄家,遭黄世仁奸污,逃入深山,头发全白。
两年后,大春随八路军回乡,在山洞里找到喜儿,替她申冤雪恨。结尾处,村民们和喜儿一起开会声讨黄家的罪行,庆贺穷苦人的重见天日。
(3)外景白毛女京剧全集扩展资料:
“白毛女”故事情节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据此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根据此歌剧题材,改写成电影故事片、京剧、舞剧。“文革”期间,上海舞蹈学校根据同名歌剧改编的芭蕾舞剧《白毛女》被列入八个革命样板戏之一。
《白毛女》是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歌剧、电影故事片、京剧、舞剧。故事情节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一个山洞里,住着一个浑身长满白毛的“仙姑”,她法力无边,惩恶扬善,扶正祛邪,主宰人间的一切祸福……这就是《白毛女》故事最原始的由来。
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据此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根据歌剧题材,改写成电影故事片、京剧、舞剧、歌剧。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作曲。
1945年初作于延安,同年4月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后在解放区各地陆续上演,深受广大人民和八路军官兵的喜爱。
4、白毛女 的故事
《白毛女》是东北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剧情电影,由王滨、水华执导,田华、陈强、胡朋、张守维、李百万、李壬林等主演。该片于1951年3月11日在中国上映。
该片由同名歌剧改编而来,讲述了喜儿被地主黄世仁霸占后,逃进深山丛林,头发全变白,后来被大春解救的故事
创作背景: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之后,电影局局长袁牧之和艺术处处长陈波儿决定把舞台歌剧《白毛女》拍成电影。
(4)外景白毛女京剧全集扩展资料:
幕后制作:
人物原型:
白毛女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儿”,其因饱受旧社会的迫害而成为少白头,顾名思义被称作“白毛女”。
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据此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这部1940年代抗日战争末期在中国共产党控制的解放区创作的是一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文艺作品。
这部歌剧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经久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一特殊时期创作的文艺作品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
5、白毛女是哪部电影里的
《白毛女》
编剧:马少波 、范钧宏
导演:阿甲、郑亦秋
演员:李少春 饰 杨白劳;杜近芳 饰 喜儿;叶盛兰 饰 王大春;袁世海 饰 黄世仁
注:1958年,中国京剧院跟北京燕鸣京剧团同时创编现代京剧《白毛女》,赵燕侠率先演出。北京燕鸣京剧团后并入北京京剧团。
故事梗概佃农杨白劳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喜儿与同村青年农民大春相爱。杨白劳因生活所迫向恶霸地主黄世仁借了高利贷,之后外出逃债。在除夕之夜杨白劳偷偷回家。黄世仁闻讯后强迫杨白劳卖女顶债,杨白劳喝做豆腐用的卤水自杀(在芭蕾舞中被黄世仁用手枪打死)。喜儿被抢进黄家,遭黄世仁奸污,逃入深山,头发全白。两年后,大春随八路军回乡,在山洞里找到喜儿,替她申冤雪恨。结尾处,村民们和喜儿一起开会批斗黄家的罪行,庆贺穷苦人的重见天日。
6、中国的八大样板戏有哪些?
中国的八大样板戏如下:
1、《智取威虎山》:
该剧是上海京剧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原创作品。经过无数次的修改和润色,它最终成为上海京剧的经典剧目,也是京剧舞台上现代歌剧的杰作。童香玲饰演的“独行侠”杨子荣,已经成为一代人心中永恒的记忆。
2、《海港》:
码头上,一批稻种要装上舶船,一批援外小麦要装进仓库;青年装卸工韩小强轻视装卸工作,抢运中精神涣散,跌落麦包。
暗藏的阶级敌人钱守维,乘机将玻璃纤维连同散麦一起装人包内,继而又指使韩将一包稻种当做麦包扛进仓库,企图制造错包事件,破坏我国的国际声誉。
装卸队党支部书记方海珍发现散包事故,立即发动群众,追查事故起因。
3、《红灯记》:
八一电影制片厂建于1970年。这部电影是拍摄根据中国京剧公司的现场表演,电影中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李余我党地下工作者和3表演,传输密码游击队和一个接一个的英雄故事,与天土匪不屈不挠的斗争。
4、《沙家浜》:
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芦荡火种》是由上海市人民沪团于1958年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一个抗日传奇。
讲的是1939年秋,在江阴县顾山镇对“忠义救国军”的战斗中,时任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二路政治部主任的刘飞,在战斗关键时刻,亲自率领警卫班向敌人发起冲锋,打退敌人进攻,但自己也身受重伤。
5、《奇袭白虎团》:
中国人民志愿军侦察兵副排长杨育才在金城战役中的英雄事迹编写,1955年进行首演,参加了1964年的现代戏曲汇演。文革时期被确定为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一。1972年被摄制成电影艺术片。
6、《龙江颂》:
1963年春天,东南沿海的一些地方(福建龙海)遭遇了严重的干旱。县委决定在龙江干堤外拦河。九龙江地势低,干旱区地势高。如果修建水坝阻挡上游水流,迫使河水改道,水就会被送到干旱地区。
7、《红色娘子军》:
中国京剧团《红色娘子军》剧组集体创作编排,冯志孝、杜近芳、曲素英等主演。1972年摄制并在全国上映。
该剧讲的是海南岛奴隶出身的吴清华投身革命,最终消灭恶霸地主南霸天的故事。
8、《白毛女》:
马少波 、范钧宏1958年根据歌剧《白毛女》改编。中国京剧院演出。李少春饰杨白劳,杜近芳饰喜儿,叶盛兰饰王大春,袁世海饰黄世仁。除运用京剧唱、念、做、打等表演手段和传统程式,还根据内容需要,在剧本、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做了革新的尝试。
7、京剧白毛女中扎红头绳的歌词?
卖豆腐赚下了几个钱
集上我称回来二斤面
怕叫东家看见了
揣在这怀里头四五天
卖豆腐赚下了几个钱
爹爹称回来二斤面
带回家来包饺子
欢欢喜喜过个年
唉 过呀过个年
人家的闺女有花戴
你爹我钱少不能买
扯上了二尺红头绳
我给我喜儿扎起来
唉 扎起来
人家的闺女有花戴
我爹钱少不能买
扯上了二尺红头绳
给我扎起来
哎 扎呀扎起来
门神门神骑红马
贴在了门上守住家
门神门神扛大刀
大鬼小鬼进不来
哎 进呀进不来
8、白毛女是60年代反映生活题材的电影和舞台剧吗?
不是。是反应。提放钱。的生活题材的电影和舞台剧。是解放前。恶霸地主。压迫。穷人的。电影。和舞台剧。
9、京剧八大样板戏是什么
京剧八大样板戏包括:《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龙江颂》、《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1、《智取威虎山》
1958年,上海京剧院据曲波小说《林海雪原》中“智取威虎山”的一段故事并参考同名话剧改编,最初由上海京剧院一团创演于1958年夏。该剧经历了无数次的修改和打磨,终成为上海京剧院的经典保留剧目,也是京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现代戏代表作。
2、《海港》
1963年,江青插手上海的京剧现代戏创作。以需要一出写工人题材的戏为由,决定改编李晓民创作的淮剧《海港的早晨》为京剧。剧中主要写了人民内部矛盾,并无暗藏敌人。1965年2月1日首演于人民大舞台。
3、《红灯记》
京剧艺术片《红灯记》,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八大样板戏之一,八一电影制片厂1970年摄制。 故事取材于电影《自有后来人》,影片根据中国京剧团的现场演出拍摄,片中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党地下工作者李玉和一家三代,为向游击队转送密电码前仆后继与日寇不屈不挠斗争的英雄故事。
4、《沙家浜》
革命现代京剧剧名。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贯彻执行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一文,首次将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革命现代样板作品”。
《沙家浜》它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1963年,北京京剧团接受了改编沪剧《芦荡火种》的任务。改编成京剧的《芦荡火种》最初取名为《地下联络员》,后经国家领导人审看,提出了修改意见,剧名由毛泽东主席定为《沙家浜》。
5、《奇袭白虎团》
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是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侦察兵副排长杨育才在金城战役中的英雄事迹编写,1955年进行首演,参加了1964年的现代戏曲汇演。文革时期被确定为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一。1972年被摄制成电影艺术片。
6、《龙江颂》
该剧产生于“文革”之前,其主旨在于赞美牺牲自己、顾全大局的共产主义精神。该剧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直接受到“样板戏”的影响,其艺术上的成就是突出,但过分夸大阶级斗争的内容,以及对人物概念化的描写,也使该剧的艺术感染力受到消弱。影片基本保持了舞台剧的特色。
7、《红色娘子军》
京剧《红色娘子军》,由中国京剧团《红色娘子军》剧组集体创作编排,冯志孝、杜近芳、曲素英等主演。1972年摄制并在全国上映。该剧讲的是海南岛奴隶出身的吴清华投身革命,最终消灭恶霸地主南霸天的故事。
8、《白毛女》
1958年根据歌剧《白毛女》改编。中国京剧院演出。李少春饰杨白劳,杜近芳饰喜儿,叶盛兰饰王大春,袁世海饰黄世仁。除运用京剧唱、念、做、打等表演手段和传统程式,还根据内容需要,在剧本、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做了革新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