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游会 » 婚纱摄影 » 怒江傈僳族结婚照片

怒江傈僳族结婚照片-九游会

发布时间: 2022-12-27 14:46:41

1、急求大理傈僳族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现状!!!

傈僳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为祖国民族大家庭异彩纷呈的文化涂抹了一道艳丽的色彩。 服饰
傈僳族分布广泛,居住于不同地区的傈僳族服饰亦各有特点。但他们大都喜欢红、黑、白、绿等几种颜色,并以此为基色来配色,缝制衣服。妇女的服装式样,不同地区区别较大,怒江地区妇女穿右衽上衣,麻布长裙,已婚妇女耳戴大铜环,头上佩以珊瑚等饰物,年轻女子则用缀着小白贝的红线系发辫。妇女们还喜欢在胸前佩玛瑙、海贝或银币串,傈僳族称为拉白里底。而居住在泸水一带的妇女则不穿长裙,喜穿长裤,上衣右衽,腰系一小围裙,十分精神。永胜、德宏的傈僳族妇女,服饰色彩极为鲜艳,衣服右衽,裙长及地,衣裙的边角饰有花边,长裙后块以各色布拼成图形,胸和腰都饰有银坠,美观大方。
四川凉山州的傈僳族妇女上着短衫,下穿百褶长裙,短衫仅长到腰际,对襟,平领。最为引人注意的就是怒江州妇女盛行的“欧勒”帽,整个帽子用海贝壳穿缀而成,非常美观,它几乎成了傈僳族妇女的象征。傈僳族男子的服装各地大致一样,都是麻布长衫或短衫,下着长裤,德宏州的傈僳族男子用青布包头,四川德昌傈僳族男子往往喜欢在头顶留发一小束。怒江地区傈僳族男子身上喜欢佩带长刀。靠近内地的傈僳族男子服饰接近汉族。(《西南少数民族风俗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傈僳族服装用料过去多是自织麻布,至今许多傈僳族妇女还会织麻布、织花边。现在缝制衣服已改用大机器生产布匹,古朴的传统服装呈现出现代异彩,土布衣物反而成了贵重无比的工艺品。 住房和交通
不同地区的傈僳族的住房建筑形式不尽相同,但以竹篾房、木楞房和土木结构房最为常见。怒江及四川盐边以竹篾房和木楞房为主,丽江德宏西昌以土木结构房为主。怒江两岸斜坡地较多,建竹篾房较为适宜,这种房屋也称“千脚落地”房,即在斜坡上竖几十根木桩,用藤篾条札牢木桩,铺上木板,四周围竹篱笆,上覆茅草或木板。它悬空分上下两层,上层格局一般分为两间,一间客室,设火塘、三角铁,另一间为卧室,不允许外人入内,子女结婚则另盖新居,或将原房屋扩大。兰坪、维西多为木楞房,这种房屋建筑结构简洁牢固,四周皆是粗约20公分的原木,像一个木匣。较大的分两间呈长方形,侧开门,内置火塘,房顶覆盖木板,用石块压住防止风吹滑落。与白、汉、纳西等族杂居的内地傈僳族住土木结构房,木结构土基墙。傈僳族建房必须一日之内完成,所以每户建房几乎是全寨子一齐动手。一般提前几天备好材料,请巫师择一吉日,届时亲朋邻居到场帮忙一气完成。
傈僳族居住的地区多为山区半山区,山势陡峭,交通险阻。几个世纪来居住于怒江、丽江地区的傈僳族靠一些简陋的工具,就地取材,开出了村寨联系的简易道路。为战胜怒江澜沧江汹涌江水,沟通两岸往来,他们还创造了溜索,傈僳语称为“娄痕”。溜索分平溜和陡溜两种,溜索的用材是数十根竹篾纽结成拳头粗的溜绳,横悬于大江两岸,平溜基本平直,来往皆可,陡溜是两根溜索高低对倾一往一来。过溜时可以带人也可溜渡货物及牛、马牲畜。在河水较缓的河曲地带,也有用船过渡的交通方式,渡船为独木舟,用粗木剜空制成,大小不等,大可容20人马帮牲畜。村寨往来的山路交通主要是徒步和马帮驮运。 傈僳族住房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木结构,用长约一二丈的木料垒成,上覆木板,形似木匣, 内地傈僳族大都居住这种房屋;另一种为竹木结构,先在斜坡上竖立二三十根木桩,顶盖茅草或木板,屋中央置一大火塘,因这种房子下面有很多木桩,故被称为“千脚落地屋”,流行于怒江傈僳族地区。 婚姻和家庭
20世纪50年代以前,各地傈僳族虽然均已确立了一夫一妻的婚姻习俗,但同时还保存明显的原始婚俗,如姑舅表婚及亚血缘族内婚、转房习俗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傈僳族的婚姻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古老婚俗完全被一夫一妻制和自由恋爱婚姻所代替。喜庆节日、婚嫁、盖新房活动是男女交往的好机会,青年男女通宵达旦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互相产生爱慕,定下终身之约,然后再按一定的民族风俗礼仪来办理订婚完婚仪式。傈僳族实行小家庭制,父母财产由幼子继承。按习惯长子、次子完婚后必须与父母分家,父母会给予一定的土地和生活资料,幼子不能与父母分家,必须一直与父母共同居住,直到父母死去继承遗留财产,独子也不能与父母分家。绝嗣可收养子,或过继或招赘,财产由其继承,如老死后无子,财产归家族中最亲一支所有。

傈僳族没有父子连名制,氏族有姓氏,但家族中没有姓氏。命名也不按辈分排行,孩子出生后由伯父、叔父命名或请外祖父、舅舅命名。
自然历法与节日
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傈僳族人民逐渐认识了自己居住地域的自然物候变化的特点,并结合生产生活的需要,总结出了一套简明、直观、易于掌握的生产节令和安排作物栽种的自然历历算。这个历算借助山花开放、山鸟鸣转、大雪纷飞等自然现象的变化来作为判断生产节令的物候,确定季节,指导生产生活。傈僳族自然历法也“花鸟历”,它把一年分为干、湿两季和10个节令,干季是公历11月到次年2月,湿季从公历3月到10月。10个节令是:开花月、鸟鸣月、烧火山月、饥饿月、采集月、收获月、煮酒月、狩猎月、过年月、盖房月。 傈僳族每年的民族传统节日,以阔时节和刀杆节最为重要。“阔时节”也称年节,过去年节的时间每年都不同,主要靠物候观察来决定过年的时间,一般夏历十二月初五到次年正月初十这段时间内为年节期。1988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做出决定,将“阔时节”确定为州内各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法定节日,时间是每年公历12月20日,届时放假3天。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是傈僳族传统的"刀杆节”。刀杆节时主要的活动是爬刀杆,将两根长杆直立,20把锋利的长刀绑于木杆上形成一刀梯。勇士在锣鼓声中赤脚踏着锋利的刀口爬上刀杆,显示勇士的勇敢精神。刀杆节还有许多歌舞娱乐活动,场面十分热闹。

2、傈僳族的风俗习惯

<

3、谁知道僳僳族的风俗习惯?

阔时节与澡塘赛歌会
傈僳族节日众多,规模较大的有“阔时节”、“新米节”、“刀杆节”、“火把节”、“收获节”、“澡塘会”、“拉歌节”、“射弩会”等。 “阔时节”,亦作“盍什节”。“阔时”是傈僳语音译,“岁首”、“新年”之意。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因过去多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日期,故各地没有统一、确定的节期。一般多在公历12月下旬至第二年1月举行。1993年12月,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决定,每年12月20至22日为阔时节,以便让各地傈僳族同胞能同迎新年,共庆佳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酿制水酒、杀鸡宰猪、舂粑粑,准备各种丰盛的食品。还要采折与全家男人人数相同的松树枝插在门口,寓寄祛疾除病,幸福吉祥。同汉族的习俗一样,除夕之夜要吃团圆饭。即使有人身在他乡,家人也要为他留出席位、摆设碗筷。有的地方,从除夕开始,禁止到别人家里去,即使是分了家的父子兄弟也不能往来。直到初三后才解除限制,多数地方从初一开始,人们便聚集在晒场或开阔地,开展对歌、跳舞、荡秋千、射弩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怒江地区的傈僳族同胞有的还要前往泸水县登埂澡塘参加“澡塘赛歌会”活动。有趣的是,过阔时节时,傈僳族同胞谁家舂出的第一块粑粑都会先拿给狗吃。据说,这是为了感谢狗“给人间带来粮种”。傈僳族民间流传着不少狗与粮种的传说,如其中一则说,古代人类浪费粮食惊人,天神知道后大怒,下令将所有粮食收回天庭。人类面临灭顶之灾。在此危难时刻,一只狗奋不顾身,顺杆爬上天宫偷来粮种,拯救了人类。刀杆节在傈僳族农历二月八日,傈僳族农历二月八日的刀杆节,相传是纪念一位对傈僳族施以重恩的古代汉族英雄。傈僳族人民把这位英雄献身的忌日定为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并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象征仪式,表达愿赴汤蹈火相报的感情。刀杆节这天,几名健壮男子先表演“蹈火”仪式。他们赤裸双脚,跳到烧红的火炭堆里,表演各种绝技。第二天,他们把磨快的36把长刀,刀口向上分别用藤条横绑在两根20多米高的木架上,成一刀梯。表演者空手赤足,从快刀刃口攀上顶端,并在杆顶表演各种高难动作。如今,这项惊险的传统祭奠仪式,已演变为傈僳族好汉表演绝技的体育活动。“澡塘赛歌会”又称“春浴节”,也是傈僳族的传统节日盛会。现多于傈僳新年的正月举行。地点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首府六库市以北10余公里处的登埂、马掌河等温泉。届时,邻近各县、区的群众身着盛装。携带干粮、行李,甚至炊具纷至沓来。平时寂静的温泉,此时处处帐篷林立,人头攒动,欢歌笑语,热闹非凡。过去以洗浴治病为中心的春浴节,现在成了人们休闲度假、歌舞狂欢的节日。尤其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几十人一帮、数百人一伙,赛歌、对诗,寻找爱的伴侣,通宵达旦,乐此不疲。
“江沙埋情人”
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一带傈僳族青年的传统节日娱乐、求偶活动。每年正月初四、初五左右举行。届时,男女青年们欢聚怒江河畔,歌舞嬉戏。还要在同伴的帮助下,在沙滩上挖出沙坑,将意中人抬入“埋葬”,并装出非常悲伤、痛哭流涕的样子,唱丧歌,跳丧舞。取闹过后,才将意中人拉出。他们认为,通过这一活动,一来表示恋人间感情的真挚与深厚,二来可以将附在意中人身上的“死神”埋掉,使意中人健康长寿。
“嚼烟与“贴面酒”
傈僳族男女都有嚼烟与饮酒的习俗。客人来了,要敬送烟丝;男女寻求伴侣要丢烟丝盒为信物。可见烟丝在傈僳族人生活中的位置。嚼烟时,先将烟丝放入口中,然后放点由槟榔根、李子树皮,栗树叶一起熬成的黑色胶状物质和熟石灰慢慢咀嚼。不久,口唇就象抹了椰子红。如今,一些妇女认为,嚼烟有失大雅,戒烟逐渐成了她们的自觉行为。“贴面酒”,也叫双杯酒和同心酒,是傈僳族男女社交场面的一种嬉戏趣闹的方式。他们常把自己酿的浓度高的酒藏与家中,留作款待客人。至于宴会歌舞较大的场合,则往往饮临时酿制的水酒,以免喝醉。傈僳族饮酒时所的盛器,较原始的是竹筒,现在有时用陶瓷器皿。饮酒时,主人取一竹筒酒,与客人脸贴脸地一同喝光,不得有酒溢流滴地,否则就要从头来过。饮“贴面酒”是绝对不避男女之嫌的,夫妻同宴,丈夫与其她女子贴面而饮,妻子也与其他男子来个“双杯尽”,这都是正常的现象。初来乍到的外界人,往往被当地人灌得脸热腹胀,而主人却若无其事。原来,主客双方喝“贴面酒”时,主人怕酒溢出,筒口稍向客人方向偏斜,客人怕酒溢出,自然“咕嘟咕嘟”的张嘴迎酒,主人却少饮了酒量。不过,这种喝酒场面确实奇特难得,常给客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温泉“春浴”
怒江峡谷的傈僳族人民至今仍保留着“春浴”的风尚。凡沿江两岸有温泉的地方,都是人们欢聚沐浴的场所。春节期间,人们带着年食、行李在离温泉不远的地方塔起竹棚,或找岩洞歇宿。在温泉住上三五天,进行沐浴。温泉分上池和下池,一般情况下男子在上池,妇女在下池,但距离较远。有的每天洗五六次,他们认为只有反复洗浴,才能消除疾病,增强免疫力,才能有充沛的精力投入新的一年的劳动生产。在六库附近的温泉地区,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形成了群众性的“温泉赛诗会”。届时,数公里外的歌手们都要赶来赛歌对诗。每当这个时刻,温泉附近点点白色的帐篷,日夜不熄的篝火边摆着甘凉的米酒和香喷喷的年食,歌手们一面吟诗对歌,一面品尝各自带来的美酒佳肴。新老歌手们,就是在这种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传统文化娱乐活动中,为新春佳节增添欢乐气氛。借助“春浴”赛诗对歌潜移默化的影响,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培育团结友好的社会风尚。 除此活动外,福贡一带的傈僳族青年还要举行“头顶射鸡蛋的”射弩比赛。比赛时,男青年身背箭包,手持弩弓,自己的心上人头顶扣一碗,碗底上置鸡蛋一枚(或头顶一木碗,碗中盛米、置鸡蛋)为靶,站于几米之外。比赛开始,男青年不慌不忙,拉弦搭箭,扣机击发,只听“啪”的一声,蛋花飞溅,心上人则安然无恙,顿时,场上爆发出一片热烈的掌声。这是一项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比赛,是比技术、赛胆量、见真情的活动。当然,技术不精的小伙子,宁可射不中鸡蛋,也不会伤了心上人的。
编辑本段重要节日
傈僳族群众过去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相信万物有灵,有巫师。20世纪初,一些西方传教士进入德宏、怒江地区,传入基督教和天主教。 1950 年以前,傈僳族人民行用自然历,借助花开、鸟叫,将一年划分为花开月、鸟叫月、烧火山月、饥饿月、采集月、收获月、煮酒月、狩猎月、过年月、盖房月10个季节月。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腾冲僳僳族群众每年农历二月十七日过'刀杆节”。分两天活动,第一天“下火海”,用栗柴烧成一大堆火炭,表演开始,五个人赤脚围着火炭跳出跳进,然后“打火滚”,即在火炭上翻滚;“洗火脸”,即捧起火炭洗脸;最后把在火炭里烧烫了的铁链子拿在手里传来传去,叫“拉火链”,表演完毕群众一起跳舞。第二天“上刀山”,把32把磨得锋利的长刀,横绑在两根高四丈的粗栗木杆上成梯子形,顶端有红旗、鞭炮,在一片鞭炮锣鼓声中开始表演。
编辑本段社会活动
傈僳族经济以农业为主。主食玉米、荞麦等。喜欢饮茶、喝酒、吃砣砣肉。住房多为干栏式竹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也有平房式的木楞房或木板房。服饰各地不一。男子多穿麻布长衫、及膝黑裤。头戴黑、白或蓝色包头。妇女多上穿右襟衣,下穿百褶裙。头戴用贝片和珊瑚珠等串缀而成的珠帽“俄勒”或各色包头。过去因服饰的颜色不同,曾有“白傈僳”、“黑傈僳”、“花傈僳”之俗称。
弩弓与毒箭
“明《景泰云南图书志》载:“有名栗粟者……常带药箭弓弩,猎取禽兽”。《南诏野史》载:“力些,即栗粟,……尤善弩,每令其妇负小木盾前行,自后射之,中盾而不伤妇”。这是史籍中对傈僳族精湛弩技的记述和描写。 傈僳族居住的高山峡谷区,过去漫山遍野都是茫茫的原始森林,各种飞禽猛兽出没林间。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勤劳勇敢的傈僳族人民发明、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生产工具,练就了一整套与凶禽猛兽搏斗,及适应环境、改造自然的技能与本领。弩弓与毒箭便是其中的代表。 弩是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傈僳族的弩由弩身、弩板、箭槽、弩弦、弩牙和弩机组成。弩板用坚硬而又富有弹性的岩桑木或青岗栗木制成,大小不一。弩弦用4股粗细适当的精细麻线扭制而成。弩牙和弩机均用骨头制作。使用时,把坚韧的弩弦拉到弩牙,箭放在弩身之上,瞄准目标后扳动弩机,利用弩板、弩弦的弹力把箭射出。 弩箭由竹块削制而成,头尖可套铁镞。尾部安有用竹皮折成的、可增加飞行稳定性的三角形尾翼。分无毒的普通箭和毒箭两种。普通箭一般用来射杀飞鸟、松鼠、野鸡、野兔等小动物。对付凶猛体壮的虎、熊、野猪等大动物,就必须使用毒箭了。毒药是用巨毒的野生植物黑草乌的根茎泡制而成的。将其涂于箭头尖端的小沟处便成了毒箭。这种毒箭毒性极强,箭镞射入肌体,一接触到血液,很快就会流遍全身,使动物中毒身亡。傈僳族的弩和箭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其形状的确定,材料的选择,箭镞的安装,箭尾尾翼的设计等,都体现了多方面的科学原理,反映了傈僳族人民的科学才能与智慧。傈僳族的劲弩毒矢,不仅是他们的传统狩猎生产工具,而且还曾作为武器,在反抗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和经济掠夺的斗争中,在反抗外国侵略者、保卫祖国边疆的斗争中,发挥过巨大作用。今天,傈僳族地区的面貌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作为生产工具,弩的使用已大为减少,但在许多体育竞赛和群众性娱乐活动中,仍然英姿屡现。
顶杠与荡秋千
傈僳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多源于生产和生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融娱乐与健身于一体。较为流行的有顶杠、荡秋千、爬刀杆、摔跤、砍竹杆、溜索竞渡、拿石头等。 顶杠是一种非常简单、方便而有趣的体育娱乐活动。无需特殊场地和器材,只需一根木杠和一小块平地即可。茶余饭后,劳动间隙均可进行。具体形式为:用一根长2米左右、碗口粗的木头作顶杠。比赛时,两人各手握木杠的一端,并顶于肚脐稍上处。双脚呈弓步,前脚站稳保持身体平衡,后脚用力向前蹬,身子向前倾、顶,把对方顶出规定界限即为取胜。 此活动虽然简单,但要想取胜,必须既有力量,又有经验和技巧,只有两方面巧妙结合,才能稳操胜券。如,在双方僵持不下时,可采取突然摆动身体和木杠的方法,导致对方重心失衡,再趁机用力将对方顶出界外。或者采用杠杆原理,前面的手将顶杠稍微向上抬,后边的手往下压 ,可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荡秋千是傈僳族最普及、参与者最多的体育与娱乐活动。傈僳族的秋千又分“荡秋”、“车秋”和“磨秋”三种。“荡秋”是以绳子或藤条为荡索,将其悬挂于高大树木的横枝或特设的秋千架上即可。荡法有单人、双人两种。竞赛方法是以咬下规定的树叶或荡得最高者为优胜。“车秋”因形似纺车而得名。“车”用两个长方形木框十字交叉而成。交叉处横穿一轴,可横架木桩上转动。与轴平行的四条框架上各绑一吊凳。比赛方法:4人一组,分别坐于4个吊凳上,随“车”绕轴旋转,转到地面一侧时用力蹬地,使“车”不停地转动,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转圈多者为胜。“磨秋”由立柱和一根横木组成。立柱高1.5米左右,其顶端削出一个小磨轴。横木长约五六米,中间打一小洞,套在立柱顶端的磨轴上,即可作旋转运动。因转动时两端如秋千般上下摆动,又如推磨状环周运行,故名。使用时,横木两边人数相等,同时手握横杆,趴于其上。脚着地者使劲蹬地,磨秋便飞转不已,且两端会交替上下,惊险而有趣。既可锻炼身体,又能培养人的勇敢精神
编辑本段天文历法
有许多傈僳族分布的山区,气候异常复杂。例如怒江、碧江、福贡、贡山、泸水地区,尤其是碧罗雪山、高黎贡山,一东一西,雄峙怒江两岸。怒江、澜沧江、独龙河谷到山巅,垂直落差4000多米,形成了热、温、寒三种不同的气候。午时在江边挥汗如雨,可是在山巅上,早晚仍是数九寒天,而山腰却是温和宜人。长期以来,傈僳族人民非常熟悉地根据地形分布的海拔高度的时序,科学地掌握生产节令和安排作物品种。他们根据山花开放、山鸟鸣啭、大雪纷飞的这种自然现象变化规律创造了“自然历法”,并将其作为判断生产节令的物候。多年来,傈僳族人民已习惯于把一年四季划分为:花开月〈三月〉、鸟叫月〈四月〉、烧火山月〈五月〉、饥饿月〈六月〉、采集月〈七、八月〉、收获月〈九、十月〉、煮酒月〈十一月〉、狩猎月〈十二月〉、过年月〈一月〉、盖房月〈二月〉等十个季节 据《云南备徵志》载:“耕种皆视花鸟,梅花岁一开,以纪年,竹花六十年一开,以记甲子,杜鹃花雇〈开〉工花,雌花开宜耕种。”《云龙州志》则说:“以冬月初一为元旦,用栗叶为年树。” 他们能从四季循环变化中,掌握了演变过程的本质是地球的运动。并将这种认识推广到对宇宙的认识,得出了星座每十二年变化一次、六十年为一甲子的认识。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