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炕结婚-九游会
1、东北结婚习俗有哪些
楼主说的那个是具体一个地方的风俗吧 我不太清楚
东北婚俗
东北地区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区,除了大多数的汉族以外,还有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一些文化相互融合,就形成了东北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婚俗也是一样的相互融合,有自己的特色。
先说定亲。在我们东北地区,定亲一定要有媒人。就算李家的小伙看上了张家的姑娘,两人你有情来我有意,两家的大人也没啥意见,但也要象征性地请本村的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来给做个媒人。这就叫明媒正娶。这种媒人最好当,只是在两家之间就一些面子上不好说的话,给传传话儿。无非是什么一些彩礼钱的事情。
谈到彩礼。彩礼分头茬礼和二茬礼。就是分两次把达成协议的彩礼钱拿给女方。这也不是随便的就拿过去,也要有个仪式叫过礼。过礼时,两个年轻人和双方的父母,还有三姨二姑妈等等和媒人相会在男方家里。女孩要给在座的各位敬烟,相互引荐,认识一下。
过完礼之后,这准新娘就会用这笔钱给自己置办嫁妆。这以后呢,要看两个人相处得怎样,婚期定在什么时间。一般不会拖得太长时间,因为,只要不结婚,逢年过节,男方家里都要把姑娘接来过节的,这过节也不白过。男方家里的父母是要给没过门的准儿媳一笔钱。所以时间长了,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一般人家都是定下来以后,一两个月,三五个月不等,就张罗迎娶了。在迎娶之前,还要有第二茬礼要过。这次就把还差的余额一次性的付清,这一次又不必非要有个仪式了。一般由媒人把钱给姑娘带过去就可以了。也有的叫“干折干卷”,也就是讲好了多少彩礼钱,一次性的付齐,没有第二次了。
要是有的人家有大龄的男女青年,眼看着一年比一年年龄大了,可是婚事就是解决不了。不是高不成就是低不就,就要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零点放鞭炮的时候,要那个年轻人搬一下“荤油坛子”。东北人家都吃“荤油”,就是猪大油。这就寓意“大婚动了”,表示着这青年人来年婚事会有结果了。
订婚以后,一般在年底秋收以后,就要准备迎娶了。东北的广大农村地区,有农历冬腊月娶媳妇的习俗。这主要有以下原因。冬天,卖了余粮和一些农产品后,是农民一年中最有钱的时候;还有,一些人家也还有娶个媳妇过大年的传统思想,图个喜庆吉利。
农村娶媳妇也有自己杀猪的。自己杀猪经济实惠,除了娶媳妇办酒席用之后,也好剩下过年吃。一般人家娶媳妇都是置办三天。第一天,就是搭“喜棚”,用木杆和苫布在院子里搭个喜棚。再有就是杀猪,做一些准备工作。这一天没有外来的客人。都是家里的直系近亲属,东北叫“坐堂客(qiě)”,什么叔叔、姑姑、姨姨、舅舅、表哥表姐等等。这些人来,不光是做客,主要的也是来帮忙的,我们东北就叫“落(lào)忙”。这些人负责搬桌椅洗刷餐具等等好些个活儿。这一天,也不正式的“放席”,厨师只作六个菜或八个菜,简单一点,因为都是家里人吃。第二天,就有外来的客人了。这就要正式的“放席”了,这一天就要有“落头忙”的,也就是在“落忙”的里面,他是“头儿”,领班儿的。类似于今天的司仪,也叫“支客人”。这个角色可是很重要的,婚礼办得顺畅不顺畅,那全要看他的指挥能力了。因为东家此时会忙得晕头转向。而“落头忙”就是东家的全权代表,此人极富有经验。这一般都是村里多年来大家认可的人物,家家办事都要请他来主持。这一天,还要设礼账,把接到的礼金一一记录,以后好记着来往。第三天,这天是正日子,就在这天迎娶新娘。在过去,都是女方送亲。送亲的车天蒙蒙亮就出发了,要赶在天亮之前到婆家。送亲的人数应该是单数,回来时是双数。姑娘上车,就叫做“上轿”,要由娘家哥哥抱着上轿,这叫做“抱轿”,没有亲哥哥的姑娘,就由表哥哥代劳。由族中一位有威望的老人带队。那时姑娘的父母是不可以送亲的。结婚典礼时,要有一位老人代表女方,在酒席前说一些客气话。无非是姑娘还小,不懂事,要男方多多包涵。对姑娘说,要勤俭持家孝敬公婆等等。女方家族中,也要安排一个小男孩“压轿”,到婆家后,要得到一笔“压轿”钱。到了婆家,新娘不能马上随便下轿。要在车门下面垫上一个高粱口袋。新娘要踩着高粱口袋下轿。预示着将来的生活会越来越高。过去,还有迈马鞍子,过炭火盆的,新娘的怀里要兜着用红布条绑在一起的斧子和两棵大葱。寓意着有福和过日子充足充裕。新娘还要蒙上红盖头,一些同龄的小伙伴,就用拌上五彩纸屑的五谷粮,往新娘身上抛洒,有的调皮的孩子,就使劲地打新娘。这时,那姑娘的伙伴,年轻的伴娘就要掩护新娘,“且战且退”,往洞房里走。这时眼疾手快的新郎就要一把扯下新娘的红盖头,搭在洞房的房门上,不可带着进洞房的。传说,那样不吉利。新郎这天也有特别的装束,那就是披红。所谓的披红,就是一些近亲,新郎的三姨二姑妈给新郎披红布,一般都是用红被面代替。这也有讲究,披得越多就越好,人气越旺。
进了洞房后,炕上要铺一床新被,新娘和新郎要抢着坐在上面,谁坐的面积大,将来谁最有福气,这叫做抢福。一般新郎都是象征性的坐一下。接下来就是新娘洗脸梳头。这洗脸,要满满的一盆水,盆里要放上一些硬币。娘家来的一位小姑娘,要给挂幔帐。这事,婆家是要给劳务费的。接下来,就是坐席。席间就是新郎和新娘给来宾敬酒,新郎引荐认识一些亲戚。此时,“支客人”要全程陪着。答复“娘家客”一些问题。此时“娘家客”有着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婆家生怕哪点招待不周,被人家挑理。吃完饭后,总算“三拜九叩”忙完这一段了。娘家人要走了,还要给娘家拿上四双碗筷和一块肉,这叫做“离娘肉”。终于打发娘家人走了,公公婆婆此时长出一口气,总算把媳妇娶到家了,脸上还是喜气盈盈的充满笑意。
晚上还是一样的闹洞房。在此就不一一细说了。无非是一些姑娘小伙戏弄新娘新郎。晚上,还要给新娘做一碗宽宽的面条,叫做宽心面。意思是新媳妇不要想念娘家,心里宽宽的不上火。有的人家,晚上还要请一位漂亮的惹人喜爱的小男孩睡在新人的炕上,叫做压炕。希望新人将来也生个胖小子。
然后就是三天回门。当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娘还不能在婆家过,要到一些直系亲属家去“躲灯”,迷信传说那三天,新媳妇不能看见婆家的灯,否则,方公公。就是对公公不吉利。
2、东北婚礼习俗有哪些?
楼主说的那个是具体一个地方的风俗吧 我不太清楚
东北婚俗
东北地区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区,除了大多数的汉族以外,还有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一些文化相互融合,就形成了东北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婚俗也是一样的相互融合,有自己的特色。
先说定亲。在我们东北地区,定亲一定要有媒人。就算李家的小伙看上了张家的姑娘,两人你有情来我有意,两家的大人也没啥意见,但也要象征性地请本村的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来给做个媒人。这就叫明媒正娶。这种媒人最好当,只是在两家之间就一些面子上不好说的话,给传传话儿。无非是什么一些彩礼钱的事情。
谈到彩礼。彩礼分头茬礼和二茬礼。就是分两次把达成协议的彩礼钱拿给女方。这也不是随便的就拿过去,也要有个仪式叫过礼。过礼时,两个年轻人和双方的父母,还有三姨二姑妈等等和媒人相会在男方家里。女孩要给在座的各位敬烟,相互引荐,认识一下。
过完礼之后,这准新娘就会用这笔钱给自己置办嫁妆。这以后呢,要看两个人相处得怎样,婚期定在什么时间。一般不会拖得太长时间,因为,只要不结婚,逢年过节,男方家里都要把姑娘接来过节的,这过节也不白过。男方家里的父母是要给没过门的准儿媳一笔钱。所以时间长了,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一般人家都是定下来以后,一两个月,三五个月不等,就张罗迎娶了。在迎娶之前,还要有第二茬礼要过。这次就把还差的余额一次性的付清,这一次又不必非要有个仪式了。一般由媒人把钱给姑娘带过去就可以了。也有的叫“干折干卷”,也就是讲好了多少彩礼钱,一次性的付齐,没有第二次了。
要是有的人家有大龄的男女青年,眼看着一年比一年年龄大了,可是婚事就是解决不了。不是高不成就是低不就,就要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零点放鞭炮的时候,要那个年轻人搬一下“荤油坛子”。东北人家都吃“荤油”,就是猪大油。这就寓意“大婚动了”,表示着这青年人来年婚事会有结果了。
订婚以后,一般在年底秋收以后,就要准备迎娶了。东北的广大农村地区,有农历冬腊月娶媳妇的习俗。这主要有以下原因。冬天,卖了余粮和一些农产品后,是农民一年中最有钱的时候;还有,一些人家也还有娶个媳妇过大年的传统思想,图个喜庆吉利。
农村娶媳妇也有自己杀猪的。自己杀猪经济实惠,除了娶媳妇办酒席用之后,也好剩下过年吃。一般人家娶媳妇都是置办三天。第一天,就是搭“喜棚”,用木杆和苫布在院子里搭个喜棚。再有就是杀猪,做一些准备工作。这一天没有外来的客人。都是家里的直系近亲属,东北叫“坐堂客(qiě)”,什么叔叔、姑姑、姨姨、舅舅、表哥表姐等等。这些人来,不光是做客,主要的也是来帮忙的,我们东北就叫“落(lào)忙”。这些人负责搬桌椅洗刷餐具等等好些个活儿。这一天,也不正式的“放席”,厨师只作六个菜或八个菜,简单一点,因为都是家里人吃。第二天,就有外来的客人了。这就要正式的“放席”了,这一天就要有“落头忙”的,也就是在“落忙”的里面,他是“头儿”,领班儿的。类似于今天的司仪,也叫“支客人”。这个角色可是很重要的,婚礼办得顺畅不顺畅,那全要看他的指挥能力了。因为东家此时会忙得晕头转向。而“落头忙”就是东家的全权代表,此人极富有经验。这一般都是村里多年来大家认可的人物,家家办事都要请他来主持。这一天,还要设礼账,把接到的礼金一一记录,以后好记着来往。第三天,这天是正日子,就在这天迎娶新娘。在过去,都是女方送亲。送亲的车天蒙蒙亮就出发了,要赶在天亮之前到婆家。送亲的人数应该是单数,回来时是双数。姑娘上车,就叫做“上轿”,要由娘家哥哥抱着上轿,这叫做“抱轿”,没有亲哥哥的姑娘,就由表哥哥代劳。由族中一位有威望的老人带队。那时姑娘的父母是不可以送亲的。结婚典礼时,要有一位老人代表女方,在酒席前说一些客气话。无非是姑娘还小,不懂事,要男方多多包涵。对姑娘说,要勤俭持家孝敬公婆等等。女方家族中,也要安排一个小男孩“压轿”,到婆家后,要得到一笔“压轿”钱。到了婆家,新娘不能马上随便下轿。要在车门下面垫上一个高粱口袋。新娘要踩着高粱口袋下轿。预示着将来的生活会越来越高。过去,还有迈马鞍子,过炭火盆的,新娘的怀里要兜着用红布条绑在一起的斧子和两棵大葱。寓意着有福和过日子充足充裕。新娘还要蒙上红盖头,一些同龄的小伙伴,就用拌上五彩纸屑的五谷粮,往新娘身上抛洒,有的调皮的孩子,就使劲地打新娘。这时,那姑娘的伙伴,年轻的伴娘就要掩护新娘,“且战且退”,往洞房里走。这时眼疾手快的新郎就要一把扯下新娘的红盖头,搭在洞房的房门上,不可带着进洞房的。传说,那样不吉利。新郎这天也有特别的装束,那就是披红。所谓的披红,就是一些近亲,新郎的三姨二姑妈给新郎披红布,一般都是用红被面代替。这也有讲究,披得越多就越好,人气越旺。
进了洞房后,炕上要铺一床新被,新娘和新郎要抢着坐在上面,谁坐的面积大,将来谁最有福气,这叫做抢福。一般新郎都是象征性的坐一下。接下来就是新娘洗脸梳头。这洗脸,要满满的一盆水,盆里要放上一些硬币。娘家来的一位小姑娘,要给挂幔帐。这事,婆家是要给劳务费的。接下来,就是坐席。席间就是新郎和新娘给来宾敬酒,新郎引荐认识一些亲戚。此时,“支客人”要全程陪着。答复“娘家客”一些问题。此时“娘家客”有着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婆家生怕哪点招待不周,被人家挑理。吃完饭后,总算“三拜九叩”忙完这一段了。娘家人要走了,还要给娘家拿上四双碗筷和一块肉,这叫做“离娘肉”。终于打发娘家人走了,公公婆婆此时长出一口气,总算把媳妇娶到家了,脸上还是喜气盈盈的充满笑意。
晚上还是一样的闹洞房。在此就不一一细说了。无非是一些姑娘小伙戏弄新娘新郎。晚上,还要给新娘做一碗宽宽的面条,叫做宽心面。意思是新媳妇不要想念娘家,心里宽宽的不上火。有的人家,晚上还要请一位漂亮的惹人喜爱的小男孩睡在新人的炕上,叫做压炕。希望新人将来也生个胖小子。
然后就是三天回门。当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娘还不能在婆家过,要到一些直系亲属家去“躲灯”,迷信传说那三天,新媳妇不能看见婆家的灯,否则,方公公。就是对公公不吉利。
3、为什么东北睡炕全家一起,新婚夫妇不觉得别扭吗?
我们都知道我国最北端是黑龙江省,一到冬天,整个东北就会变得冰天雪地、银装素裹,好一派北国风光,所以在冬季一些南方游客没有见过雪的就会去东北旅游体验一下,在东北农村的冬天要是想安稳的活下去,那么必不可少的就是炕,虽然我也没睡过,但是在乡村爱情系列电视剧中也见过不少。
土炕是东北农村最好的取暖方法,都说“炕大屋子暖”,真是那样,冬天的早晨,随着袅袅的炊烟升起,饭也熟了,炕也热了,屋子里温度也在慢慢升高,火炕的使用,在我们东北至少在2000年前就开始了,火炕应该是龙江先民“沃沮族”人的伟大发明,冬天里来东北旅游,如果不睡一睡东北大炕,你等于没来。

东北特色的火炕来说,现在也成了许多美食和民宿的一个装饰元素,但是仍然有不少的南方人来到北方,感受一下北方当地的火炕,北方人祖祖辈辈就这样生活,这样繁衍生息,一代一代地香火传承,那体形的高大壮实和生龙活虎的精神状态却是柔弱的南方人比不了的,这就说明,北方人睡炕不但有好处,而且好处相当大了,特别有益于人的发育成长。
传统的东北土炕面积大,一家人睡同一个大土炕,已经成为东北人的一大特色,不是我们脑海中想象的那样,大家不是一个贴一个的睡在一起,中间有一定的空隙,一家人同睡一个土炕,没事的时候,可以一起聊聊天,然后增加家人之间的感情,北方人又普遍比较豪爽,放的开,所以一般不会有人觉得尴尬。

而且南方人也会问一个奇怪的问题:一家人都挤在一个炕上,那么夫妻不会尴尬吗?在以前,炕的上方会有一个布帘,晚上打开放下来可以做到遮挡,第二天早上再搭上去,说白了就是起遮羞的作用,一般的年轻夫妻是常用的,尤其是新婚夫妻,年纪大的一般就不用了,但事实上,现在睡在同一个炕上的都是父母和他们未成年的孩子们,并不一家三代 四代都睡在一起,而那些刚结婚的两口子们,家里也会给他们造新房,并不会打扰他们夫妻的生活。
4、东北一家人都睡在同一炕上,那新婚夫妻怎么办呢?
新婚夫妻是有他们自己的房子的,并不会和其他的家人一起住的,虽然东北睡的是炕,但是还是会分开屋子睡的,现在又不是没有经济条件。
5、东北人一家同睡一个土炕,新婚夫妻不尴尬吗?
每到了冬天,气温就特别低,特别是对于像东北这种地方,室外的温度都是零下几十度的样子,不做好保暖措施,人们根本生活不下去。为了保暖,东北人会在家里修建土炕,在土炕里面生火,这样整个土坑就会变得暖和。东北人往往会坐在土炕上面取暖,有的时候还会一家人都睡在土坑上面。只是都睡在土坑上面的话,新婚夫妻未免会觉得尴尬,所以家人们会为新婚夫妻在其他房间单独修一个土炕。
东北家庭会为新婚的夫妻另外修一个土炕。刚刚结婚的夫妻,总希望可以经常亲密,所以如果一家人都睡在土坑上面的话,难免会打扰人家新婚夫妻的美好时光。于是,东北家庭会在另外一个房间单独为俩夫妻修建一个土炕,这样晚上新婚夫妻一个土炕,其他家庭成员一个土炕,这样就不会有尴尬的烦恼了。
土炕不仅是睡觉的地方,也是聊天的地方。东北家庭的土炕不是专门用来睡觉的,大伙儿可以都坐在土坑上面聊聊天,加上东北人自带幽默,所以人们常常会聊得很晚。困了的话,家里的几个人就可以直接睡在土炕上面。
一般情况下,一个家庭是只会修一个土炕,这主要是为了节约柴火。东北冬天冰天雪地的,外面也很少有可以烧的柴火,每个房间都修建土炕的话,就需要很多柴火了,这也是一种不必要的浪费,所以他们会在一个房间里面修一个大坑,一家人都可以睡在上面。为了照顾新夫妻,还是可以为他们单独修建一个土炕,毕竟刚刚结婚,两夫妻还是需要很多独处的时间。
6、东北农村婚礼通常有哪些习俗?
东北农村结婚习俗流程
一、出发前准备
1、四彩礼:离娘肉(2根肋条),鱼2条,大葱4棵,粉条4把。
2、新房楼前楼后的大井用红纸盖上。
3、接亲人员佩戴嘉宾花,新郎新娘胸花、主婚人胸花暂时不戴。
4、接送亲人员不算新郎新娘应为双数(一般8人、10人、12人)。
5、接亲车队总数(录像车除外)应为双(一般6台、8台、10 台)。
二、到娘家
1、敲门:新郎敲门喊妈开门、爸开门(娘家人在屋内可难郎 一 下, 不给开门,但时间不宜过长)。
2、认亲:新娘父母站在门口迎接男方接亲人员,由新郎向岳父岳母介绍接亲亲属(从长辈开始),双方握手寒暄进屋落座,由新娘父母及娘家亲属招待男方接亲人员吃点东西(俗称;不空嘴或甜甜嘴)。
3、求婚:新郎向新娘单腿跪地献花求婚并说几句能打动新娘的浪漫话语,新娘可为难新郎一下,但时间不宜过长。
4、互戴胸花:新郎新娘互戴新郎新娘胸花,并合影留念。
5、新郎改口:新娘父母落座,新郎新娘面向父母站好,新郎正式改口叫爸叫妈并三鞠躬,新郎给爸爸点根喜烟,给妈妈拨块喜糖,父母赏新郎改口钱(一般父母各一份,每份一千零一元,代表千里挑一
的好女婿),父母对新郎新娘今后的生活说几句叮咛、嘱托、祝福的话,新郎向岳父岳母保证待新娘,孝敬双方父母,新郎新娘与父母合影留念。
6、吃面条:一碗面条两个鸡蛋,新郎新娘相互夹给对方吃。
7、换踩堂鞋:一般由新娘妹妹完成(没有妹妹也可其他同辈或晚辈亲属代替),新郎将新娘抱上车,新鞋下面铺一块红布,妹妹给新娘穿完鞋后把旧鞋收起新郎赏妹妹换鞋钱。
8、双方亲属上喜车,娘家亲属先上车,男方亲属后上,不许空车。(四彩礼除离娘肉外,其他物品带回一半)。
三、新房:
1、认亲:新郎父母站在门口迎接娘家贵宾,新娘把娘家送亲亲属一一向公公、婆婆介绍,双方握手寒暄进屋落坐,新郎父母及男方亲属负责招待娘家贵宾吃点东西(俗称不空嘴)。
2、新娘改口:新郎父母落座,新郎新娘面向父母站好,新娘正式改口叫爸叫妈并三鞠躬,新娘给爸爸点根喜烟,给妈妈拨块喜糖,父母赏新娘改口钱(一般父母各一份,每份一千零一元,代表千里挑一
的好儿媳),父母对新郎新娘今后的生活说几句叮咛、嘱托、祝福的话,新娘向公公婆婆保证夫妻和睦相处,孝敬双方父母,新郎新娘与父母合影留念。
3、挂钟:一般由新娘弟弟完成(没有弟弟其他同辈或晚辈代替完成),挂钟后新郎赏弟弟挂钟钱,钟盒由弟弟负责带回娘家(钟盒不能空,放一个红包或喜烟喜糖均可)。
4、装箱:一般由新娘哥哥完成(没有哥哥其他同辈或晚辈亲属代替也可),准备一元、五角硬币若干,由主持人安排怎样装箱。
5、叠被:一般由双方嫂子完成(没有嫂子其他同辈或长辈亲属代替也可),男方被口朝外,女方被口朝里,交替叠好,叠完被双方嫂子握手合影留念。
6、坐福:准备坐福垫或红布一块,放在床中间由主持人安排怎样坐福。
7、合影:新郎新娘同双方亲属在新房合影留念。
四、结婚典礼:
1、主持人开场白,奏婚礼进行曲,新郎新娘入场。
2、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一般安排介绍人或单位领导完成)。
3、拜父母,拜来宾,夫妻对拜。
4、男方主婚人讲话(新郎的父亲或母亲)。
5、交杯酒。
6、娘家贵宾代表讲话。
7、交换信物。
8、来宾代表讲话(单位领导)。
9、新郎新娘代表讲话。
10、结束语。
五、宴席:
1、新人拜席:新郎新娘首先给娘家贵宾敬酒敬烟,娘家亲属由新娘递烟新郎点烟,男方亲属由新郎递烟新娘点烟,拜席结束娘家亲属赏一对新人拜席钱,随后新郎父母给娘家贵宾敬酒,及酒店给娘家
亲属加菜。
2给其他亲属点烟敬酒,顺序根据自家情况而定。
3、送娘家亲属:新郎新娘同所有娘家贵宾在酒店门前合影留念。双方亲友握手告别(一般由男方准备车负责送娘家贵宾)。
4、团圆饭:父母及亲属每人送新郎新娘几句祝福,新娘为父母亲属倒酒夹菜,全家举杯合影(具体由摄像师、摄影师安排)。
东北农村的旧婚嫁习俗
1、媒人撮合,介绍对象。
2、约定时间,相看对象(一般是女方到男方家,双方没意见就算顶订妥)。
3、订婚仪式,过小礼(钱不一定太多,象买东西扔定钱一样),定大礼(土话叫扒扯财礼)。
4、约定时间,过大礼(包括装烟钱、丫环布钱、要家具、家电、干钱多少多少),定结婚正日子。
5、双方为婚礼做准备。男方娶媳妇要准备充分,女方相对简单些。
(1)首先定接亲车辆(尽量要好车)
(2)在家办要订厨师。
(3)订油盘手(传菜的)。
(4)订司仪。
(5)订伴郎伴娘。
(6)在家办要订东西两院放酒席。
(7)准备改口钱(千里挑一)。
(8)准备五谷粮(黄豆、大米、高粱、玉米、谷子等五样粮食)
(9)侍候客的。
(10)家电音响、家具等硬件。
6、婚礼
7、接亲(要给小孩压车钱)
8、典礼
9、改口(婆母给新媳妇钱,千里挑一)
10、入洞房
11、宽心面
12、嫂子铺床寤被
13、压炕(小男孩)
14、一夜无事
15、三天或七天回门(回娘家,太阳落前要回来)
16、新的生活刚刚开始。
东北农村地区结婚习俗
东北地区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区,除了大多数的汉族以外,还有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一些文化相互融合,就形成了东北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婚俗也是一样的相互融合,有自己的特
色。
先说定亲。在我们东北地区,定亲一定要有媒人。就算李家的小伙看上了张家的姑娘,两人你有情来我有意,两家的大人也没啥意见,但也要象征性地请本村的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来给做个媒人。这就
叫明媒正娶。这种媒人最好当,只是在两家之间就一些面子上不好说的话,给传传话儿。无非是什么一些彩礼钱的事情。
谈到彩礼。彩礼分头茬礼和二茬礼。就是分两次把达成协议的彩礼钱拿给女方。这也不是随便的就拿过去,也要有个仪式叫过礼。过礼时,两个年轻人和双方的父母,还有三姨二姑妈等等和媒人相会在
男方家里。女孩要给在座的各位敬烟,相互引荐,认识一下。
过完礼之后,这准新娘就会用这笔钱给自己置办嫁妆。这以后呢,要看两个人相处得怎样,婚期定在什么时间。一般不会拖得太长时间,因为,只要不结婚,逢年过节,男方家里都要把姑娘接来过节的
,这过节也不白过。男方家里的父母是要给没过门的准儿媳一笔钱。所以时间长了,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一般人家都是定下来以后,一两个月,三五个月不等,就张罗迎娶了。在迎娶之前,还
要有第二茬礼要过。这次就把还差的余额一次性的付清,这一次又不必非要有个仪式了。一般由媒人把钱给姑娘带过去就可以了。也有的叫“干折干卷”,也就是讲好了多少彩礼钱,一次性的付齐,没有
第二次了。
要是有的人家有大龄的男女青年,眼看着一年比一年年龄大了,可是婚事就是解决不了。不是高不成就是低不就,就要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零点放鞭炮的时候,要那个年轻人搬一下“荤油坛子”。东北人家
都吃“荤油”,就是猪大油。这就寓意“大婚动了”,表示着这青年人来年婚事会有结果了。
订婚以后,一般在年底秋收以后,就要准备迎娶了。东北的广大农村地区,有农历冬腊月娶媳妇的习俗。这主要有以下原因。冬天,卖了余粮和一些农产品后,是农民一年中最有钱的时候;还有,一些
人家也还有娶个媳妇过大年的传统思想,图个喜庆吉利。
农村娶媳妇也有自己杀猪的。自己杀猪经济实惠,除了娶媳妇办酒席用之后,也好剩下过年吃。一般人家娶媳妇都是置办三天。第一天,就是搭“喜棚”,用木杆和苫布在院子里搭个喜棚。再有就是杀猪
,做一些准备工作。这一天没有外来的客人。都是家里的直系近亲属,东北叫“坐堂客(qiě)”,什么叔叔、姑姑、姨姨、舅舅、表哥表姐等等。这些人来,不光是做客,主要的也是来帮忙的,我们东北就叫
“落(lào)忙”。这些人负责搬桌椅洗刷餐具等等好些个活儿。这一天,也不正式的“放席”,厨师只作六个菜或八个菜,简单一点,因为都是家里人吃。第二天,就有外来的客人了。这就要正式的“放席”了
,这一天就要有“落头忙”的,也就是在“落忙”的里面,他是“头儿”,领班儿的。类似于今天的司仪,也叫“支客人”。这个角色可是很重要的,婚礼办得顺畅不顺畅,那全要看他的指挥能力了。因为东家此
时会忙得晕头转向。而“落头忙”就是东家的全权代表,此人极富有经验。这一般都是村里多年来大家认可的人物,家家办事都要请他来主持。这一天,还要设礼账,把接到的礼金一一记录,以后好记着
来往。第三天,这天是正日子,就在这天迎娶新娘。在过去,都是女方送亲。送亲的车天蒙蒙亮就出发了,要赶在天亮之前到婆家。送亲的人数应该是单数,回来时是双数。姑娘上车,就叫做“上轿”,
要由娘家哥哥抱着上轿,这叫做“抱轿”,没有亲哥哥的姑娘,就由表哥哥代劳。由族中一位有威望的老人带队。那时姑娘的父母是不可以送亲的。结婚典礼时,要有一位老人代表女方,在酒席前说一些
客气话。无非是姑娘还小,不懂事,要男方多多包涵。对姑娘说,要勤俭持家孝敬公婆等等。女方家族中,也要安排一个小男孩“压轿”,到婆家后,要得到一笔“压轿”钱。到了婆家,新娘不能马上随便
下轿。要在车门下面垫上一个高粱口袋。新娘要踩着高粱口袋下轿。预示着将来的生活会越来越高。过去,还有迈马鞍子,过炭火盆的,新娘的怀里要兜着用红布条绑在一起的斧子和两棵大葱。寓意着
有福和过日子充足充裕。新娘还要蒙上红盖头,一些同龄的小伙伴,就用拌上五彩纸屑的五谷粮,往新娘身上抛洒,有的调皮的孩子,就使劲地打新娘。这时,那姑娘的伙伴,年轻的伴娘就要掩护新娘
,“且战且退”,往洞房里走。这时眼疾手快的新郎就要一把扯下新娘的红盖头,搭在洞房的房门上,不可带着进洞房的。传说,那样不吉利。新郎这天也有特别的装束,那就是披红。所谓的披红,就是
一些近亲,新郎的三姨二姑妈给新郎披红布,一般都是用红被面代替。这也有讲究,披得越多就越好,人气越旺。
进了洞房后,炕上要铺一床新被,新娘和新郎要抢着坐在上面,谁坐的面积大,将来谁最有福气,这叫做抢福。一般新郎都是象征性的坐一下。接下来就是新娘洗脸梳头。这洗脸,要满满的一盆水,盆
里要放上一些硬币。娘家来的一位小姑娘,要给挂幔帐。这事,婆家是要给劳务费的。接下来,就是坐席。席间就是新郎和新娘给来宾敬酒,新郎引荐认识一些亲戚。此时,“支客人”要全程陪着。答复
“娘家客”一些问题。此时“娘家客”有着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婆家生怕哪点招待不周,被人家挑理。吃完饭后,总算“三拜九叩”忙完这一段了。娘家人要走了,还要给娘家拿上四双碗筷和一块肉,这
叫做“离娘肉”。终于打发娘家人走了,公公婆婆此时长出一口气,总算把媳妇娶到家了,脸上还是喜气盈盈的充满笑意。
晚上还是一样的闹洞房。在此就不一一细说了。无非是一些姑娘小伙戏弄新娘新郎。晚上,还要给新娘做一碗宽宽的面条,叫做宽心面。意思是新媳妇不要想念娘家,心里宽宽的不上火。有的人家,晚
上还要请一位漂亮的惹人喜爱的小男孩睡在新人的炕上,叫做压炕。希望新人将来也生个胖小子。
然后就是三天回门。当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娘还不能在婆家过,要到一些直系亲属家去“躲灯”,迷信传说那三天,新媳妇不能看见婆家的灯,否则,方公公。就是对公公不吉利。
7、东北人全家都睡在一个炕上,新婚夫妻尴尬吗?
现在,祖国大部分地区已经从寒冬腊月向春暖花开进军,但是我国疆土辽阔,南北气温差距非常大。在我国东北、内蒙古等北方地区还是零下几度,有些地方甚至纷纷扬扬地飘雪花。这使得很多没有见过雪的南方人羡慕不已,每逢到冬天,是东北旅游业最旺盛的时候,有许多南方游客来北方感受雪景的美丽。
毋庸置疑,我国最严寒的地区之一便在“东北”,黑龙江漠河市气温更是低达零下52.3摄氏度。相信不少人对大东北的一个传统文化事物“炕”都很好奇,全家人穿着花棉袄在炕上取暖的场景在许多影视剧都有见过,可是还是有很多人并不了解“东北炕“。
在以前科技不发达、物资匮乏的年代,在大雪纷飞的冬季里,没有像现在的暖气取暖,人们就靠炕头取暖,“东北炕”把柴火燃烧产生的热量保存在屋子里,就可以达到保暖的作用。由于暖气、空调的广泛使用,北方大部分地区已经不用炕了,只有一些偏僻的农村还在用炕取暖。
通常一家人其乐融融围在炕上,吃饭、聊天。而且炕面积很大,可以让很多人一起在上面睡觉,因此许多南方人认为不太卫生,其实不然,他们总是清洗炕头和被单。
最让南方人好奇的是,大家都睡在在一个炕上,虽然节省空间了,也“抱团取暖”了,但是基本的个人隐私得不到保障,特别是刚结婚的夫妻怎么办?一大家在睡在一起不觉得尴尬吗?
其实就算生活条件不好,但是仍然会给一些已经成年的孩子或者是新婚夫妻新建一个炕或者建新房,这样就不用担心个人隐私了,不然和新婚夫妇睡在一个炕上,夫妻俩没有隐私可言。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达,生活水平的提高,北方很多地区早就已经把炕淘汰了,而保留炕的地方,大多是地方实在太偏僻、为了满足游客对于“东北炕”的需求或者是一些影视剧组的拍摄场所。
如今,“东北炕”是越来越少了,但是却是无数东北老一辈心中磨灭不了的回忆,而南方人对东北的雪景和炕更是充满了新鲜感,如果有机会去东北游玩,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睡在“炕”上的感觉呢?
8、东北全家都睡一个炕上,新婚夫妻咋办?
其实并非所有东北人家都会整个家睡在一个火炕上面,当孩子成家后建起专门的房子或者房间孩子成为新房,是不会跟父母睡在一起。很多人都停留在东北人就是全部睡在一个火炕上的时代,其实现在的东北人思想都比较开放,也懂得隐私的这个问题,大多数家庭环境比较好的,孩子都是单独自己一个房间和火炕,结婚也没有大的隐私问题。
一、在传统思想或者家庭经济一般的东北家庭里面,确实存在全家人都睡一个床的情况
我们都知道东北是很冷的地方,也知道当地有特色的火炕,其实现在很多生活比较好的东北人都不再住安装火炕的房子,而是会选择住有地暖的房子里;对于生活环境比较一般,或者属于传统的居民来说,他们则还会跟孩子住在普通的民房里面,睡着同一张的火炕床,当然这并不是代表所有东北人都是这样,毕竟社会在发展,生活也在进步。
环境好的东北人,甚至连火炕床也是没有印象的,毕竟现在基本上都是用地暖,而且危险比较少。
二、对于新婚夫妻,家庭都会提前准备好额外的房子或者房间,不会跟老一辈睡在一起
对于保留了传统火炕床的家庭来说,当孩子真的要成家时候,就会在附近建造哈子的新房,或者在家里建造属于孩子的新婚房间;东北人很重视家的感觉,也明确知道成家立业的意思,一般情况是不会让孩子结婚后也跟父母睡一个床上面的,这是一种不要的意头。孩子结婚就会跟父母分开生活,有能力的甚至会到城市里面购房,因此婚后一起睡一个火炕的情况是很少的。
东北人婚后一般自己一个火炕床,不担心隐私问题。
9、东北人一家睡在同一个土炕上,新婚夫妻怎么办?
应该是一个房间会有一个炕,所以房间应该是分开睡的,因为我朋友就是东北的,说是这样子的现象。
10、东北一家人都睡一个大炕,那么新婚夫妻该怎么办?
在东北天气的原因比较寒冷,所以在农村都会烧火炕,都说东北一家人都睡在一个大炕上,但实际上来讲是每个屋都会有炕,而且新婚夫妻的话也会有单独的房间。过去农村比较贫穷,可能说建一个炕也是需要消耗自己不少钱的,但是随着现在经济不断发展,农村已经有了大的改革,已经在逐步走向小康生活。
而且这些年你们去农村可以看一下家里有炕是有炕,但是家家都是3层两层的小洋楼,而且装修格局都和城里的房子没有任何的区别。他们虽然留有一个大炕,只是为了烧火取暖,或者是就是喜欢睡在炕头上也有这种人。但是很多年轻人呢,都是选择出外城里打工了,留下来的呢,也是有单独的房间,现在也都是买一些家具啊床来住。
所以并不是像我们想象当中一大家的人全部都挤在一个炕上,基本上能睡在一个炕上,基本上就是夫妻带着孩子的,要么就是老人和孩子是这样来睡得。绝对不是说新婚夫妻都是和一大家子人在一起睡,那不可能。
其实睡热炕头是东北的一种文化习俗,一直被保留到现在。但其实我觉得睡热炕头真的是很舒服,像我家里有老人的可以睡一下热炕头,对什么腰椎了包括腿部有风湿病的人都是有好处的,它可以很好的祛寒。所以有些有钱人也会一年当中抽出的时间啊,去农村睡一下热炕头,缓解一下自己的腰椎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