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游会 » 结婚大全 » 结婚清朝

结婚清朝-九游会

发布时间: 2022-09-03 07:19:56

1、清朝结婚有哪些习俗??~~

大喜之日
结婚前夕
祭拜:男方在婚礼前一天要祭拜天地祖先,告知有婚事要举行。
安庆礼:依八字、房屋座向……拜母床。
结婚当天
祭祖:男方出门迎娶前,应先祭祖。
迎亲: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六的倍数最佳。
燃炮:迎亲礼车应於途中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祝。
食姐妹桌:新娘出发前要与家人一起吃饭,表示别离,大家要说吉祥话。
新郎:礼车至女家时,一男童持茶盘恭候新郎,新郎下车后予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家。
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问好之后,应持捧花给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姐妹或好友应刻意阻扰,经新郎哀求后以九九九元红包礼成交,喻长长久久。
盖头纱:新郎予捧花后,将新娘头纱放下并挽出大厅。
拜别:新郎与新娘上香祭祖,新娘叩拜父母道别,新郎行鞠躬礼即可。
出门:新娘由一福份高之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走,进入礼车。
礼车:应悬挂一棵由根至叶的竹子,根上挂著萝卜,意有头有尾。礼车后方则有朱墨画的八卦竹饰。
敬扇:新娘上礼车前,由一生肖吉祥之男童持扇置于茶盘给新娘回赠红包礼。
不说再见:当所有人要离开女方家时,绝不可向女方家人说再见。
泼水:新娘上礼车后,女方家长将一碗清水、稻谷及白米撒向新娘,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掷扇:礼车启动后,新娘将扇子掷至窗外,谓弃坏性子;掷扇后应哭几声,且在礼车后盖竹筛象征繁荣。
迎娶队伍以竹筛为先,青竹连根带叶,竹端系猪肉一片,防邪神白虎。
燃炮:一路燃放礼炮,车抵男方家门时,家人应燃炮竹。
摸橘子:由拿著两个橘子的小孩迎接新人,新娘轻摸橘子,并赠红包答礼。
牵新娘:新娘下礼车时,由男方一福气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持新娘入厅。

忌踩门槛:门槛代表门面,故新人应横跨门槛过去。

新娘入厅后要跨过火盆踩碎瓦片。

敬茶:将新娘介绍给家中长辈认识。

拜天地: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相拜,送入洞房。

进洞房:以竹筛覆床,桌上置铜镜压惊,新人共同坐在预先垫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谓两人同心,并求日后生男。然后新郎掀开新娘面纱,合饮交杯酒、吃甜汤,象征早生贵子。

忌坐新床:婚礼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

观礼喜宴: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

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於门口端喜糖送客。

吃茶:由男方已婚亲友喝新娘的甜茶说吉祥话并赠红包。

闹洞房。

清朝晚期: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从故纸堆中读出文化味,这具体到阿强收藏的500多张结婚证最贴切不过了。

阿强收藏最早的“结婚证”是清朝宣统元年的 “童养婚帖”。该“婚帖”是一张红色的,字迹由毛笔书写。整个婚帖没有任何图案修饰。

在该“婚帖”的右侧有四句话“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前世姻缘,上苍注定”。

中间注有乾造与坤造,即男女的生辰八字,该“婚帖”上还写有“聘礼白银两百二十两”。

最后用农历落款日期:宣统元年(1909年)六月初三,在左侧写有“和合百年”作祝福话语。从收集地来看,这张结婚证应该是当时佛山地区的。

是否相配全凭

媒人一张利嘴

据了解,童养媳在民间多出身于贫寒之家,女方为了免除抚养负担,便把女儿送往男方,有的男方家长为免去儿子成年后花聘金,也找童养媳。

年龄上,童养媳一般要比其“丈夫”要大。人们往往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概括传统婚姻。所有婚事都是由媒人往来传言,再由父母决定,当事人没有选择的权力。

在古人认为,聘则为妻,奔则为妾,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礼,就能得到社会的承认。

竟成一时之风

“姐弟恋”

竟成一时之风

阿强的前辈曾经告诉他,古人很讲究生辰八字,八字相匹配则天地结合,阴阳相配。

男方出白银两百二十两的高额聘礼说明男方在当时是相对比较富有的。从该“婚帖”的日期可以看出,童养媳当时只有12岁,其“丈夫”应该在12岁以下。

买来的童养媳主要是照看“丈夫”,陪“丈夫”玩耍、读书等,作用相当于现在的小保姆。等其“丈夫”长到15岁左右,两人才正式完婚。

这种风俗当时在佛山也普遍存在。

2、清朝婚礼的步骤及名称

普通的全流程:
大喜之日 结婚前夕

祭拜:男方在婚礼前一天要祭拜天地祖先,告知有婚事要举行。

安庆礼:依八字、房屋座向……拜母床。

结婚当天 祭祖:男方出门迎娶前,应先祭祖。

迎亲: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六的倍数最佳。

燃炮:迎亲礼车应於途中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祝。

食姐妹桌:新娘出发前要与家人一起吃饭,表示别离,大家要说吉祥话。

请新郎:礼车至女家时,一男童持茶盘恭候新郎,新郎下车后予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家。

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问好之后,应持捧花给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姐妹或好友应刻意阻扰,经新郎哀求后以九九九元红包礼成交,喻长长久久。

盖头纱:新郎予捧花后,将新娘头纱放下并挽出大厅。 拜别:新郎与新娘上香祭祖,新娘叩拜父母道别,新郎行鞠躬礼即可。

出门:新娘由一福份高之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走,进入礼车。

礼车:应悬挂一棵由根至叶的竹子,根上挂著萝卜,意有头有尾。礼车后方则有朱墨画的八卦竹饰。

敬扇:新娘上礼车前,由一生肖吉祥之男童持扇置于茶盘给新娘回赠红包礼。

不说再见:当所有人要离开女方家时,绝不可向女方家人说再见。

泼水:新娘上礼车后,女方家长将一碗清水、稻谷及白米撒向新娘,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掷扇:礼车启动后,新娘将扇子掷至窗外,谓弃坏性子;掷扇后应哭几声,且在礼车后盖竹筛象征繁荣。 迎娶队伍以竹筛为先,青竹连根带叶,竹端系猪肉一片,防邪神白虎。

燃炮:一路燃放礼炮,车抵男方家门时,家人应燃炮竹。

摸橘子:由拿著两个橘子的小孩迎接新人,新娘轻摸橘子,并赠红包答礼。

牵新娘:新娘下礼车时,由男方一福气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持新娘入厅。

忌踩门槛:门槛代表门面,故新人应横跨门槛过去。 新娘入厅后要跨过火盆踩碎瓦片。

敬茶:将新娘介绍给家中长辈认识。

拜天地: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相拜,送入洞房。

进洞房:以竹筛覆床,桌上置铜镜压惊,新人共同坐在预先垫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谓两人同心,并求日后生男。然后新郎掀开新娘面纱,合饮交杯酒、吃甜汤,象征早生贵子。

忌坐新床:婚礼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

观礼喜宴: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

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於门口端喜糖送客。

吃茶:由男方已婚亲友喝新娘的甜茶说吉祥话并赠红包。

闹洞房。

3、清朝是满族统治,那么这个年代的婚姻习俗有什么不同吗?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像我们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就是满族人的天下,他们在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等方面都与汉族有些差异,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看清朝时期的婚姻习俗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吧。


清朝有一种形式叫拴婚。古代的汉族是父母包办婚姻,但满族结婚是由家族的族长做决定。大家通过看电视剧应该知道满族有八旗组织,那么八旗子弟必须经过八旗管理部门的审批才能结婚,这就叫拴婚。

清朝的婚嫁习俗其实挺复杂的。如果你要和一个人结婚,要经过三个阶段:议婚、定婚和结婚,其中定婚又分为小定和大定。


议婚就是帮你选择结婚对象。古代并不像现在一样可以自由恋爱,有些结婚对象是结婚当天才知道的,然后彼此再培养感情。那选择对象一般就是根据双方的生辰八字还有门当户对来确定的。首先看双方的家庭情况和嫡庶相貌等是否般配,不般配的话,直接推掉,然后再看生辰八字是否相符,如果八字不犯冲那这个对象也就确定了。

接着是定婚,首先是小定。由婆家出一个丈夫孩子公公婆婆都健在的中老年妇女向女方送礼,汉族一般是送戒指,而满族是送如意。接下来就是大定,大定是在拟定结婚前的一百天以内完成的,主要是男方给女方送聘礼,礼品中必须有一只鹅,这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要确定好具体的结婚日,通知好友们。


定完婚后就是结婚了。在结婚之日或者结婚前一天,女方回礼给男方,男方必须要在晚上而且是子时前迎娶老婆,因为他们认为子时后阳气开始增长,不利于阴阳平衡。如果子时之前未能迎娶,那么就得等到第二天晚上,这期间女生不能下地。新娘到男方家后,要跨过马鞍和火盆,和丈夫行合卺礼,即喝交杯酒。之后,新娘在炕上或床铺上静坐,俗称坐福。

清朝的结婚习俗大体就是这样的,和汉族的习俗还是有一些差别。大家还知道其他清朝的婚姻习俗吗?欢迎评论哦~

4、为何清朝的女子出嫁都要坐轿,这一习俗兴起于什么时候?

清朝女子出嫁都要坐轿子,这一习俗兴起于清代乾隆年间。在女子结婚时坐花轿在清代已经成为了一个习俗。这种花轿一般都是由红色装饰物来装饰的在表示喜庆的同时也表示当时人们对于结婚的一种重视。

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用花轿来迎娶新娘这个习俗并不是自古以来都有的而是在清朝才流传开来。在更早的朝代轿子都是达官贵人才能够坐的,可以说只有身份非常尊贵的人才能用轿子来代步。在古代女子的地位明显低于男子所以即使在他们结婚那么重要的时刻也并不能坐轿子。在唐代的时候女子结婚一般都乘坐马车到夫家。

而古代女子结婚从马车到花轿的转变是因为一个女子。当时乾隆皇帝正在河南的一个县巡游,在皇帝巡视的过程中正巧遇见了一支迎亲队伍。当时这支迎亲队伍阻挡了皇帝的道路所以皇帝的官员就驱赶这支迎亲队伍。但是当时这名新娘即使知道她挡了皇帝的道路依旧不选择让路,她就对皇帝说今天是她结婚的重要日子即使是皇帝也并不能让她让步。

当时乾隆皇帝为这个女子的勇气感到惊奇再加上这个女子是新娘子皇帝不与她计较于是就对她说如果她能够对出自己做的对联的话就让她乘坐轿子去她的夫家。要知道当时能够乘坐轿子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女子就答应了乾隆皇帝。在知道乾隆皇帝给她出的对联之后,这名女子运用她的聪明才智回复了乾隆皇帝。而她对的对联也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赞赏所以乾隆皇帝做出承诺让这名女子乘坐轿子去往夫家,从此之后女子出嫁乘坐轿子便成了一个非常平常的现象。

5、在清朝哪些情况不得结婚,为何有这样的规定?

“同姓、有血缘关系”,这两种情况在清朝是不允许结婚的,这样规定是清朝早就意识到了近亲不能结婚的道理。但是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无法应用现在这样的基因技术来判定是否可以结婚,就采取了这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不得不说当时的认知已经很超前了。对于违反法则结婚的清朝处罚也非常重。

只要我们再到了悸动的年龄,自然就会知道,无论在法律上还是道德上,三代以内的近亲都是禁止结婚的。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定,是因为法律也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考虑的,这是为了减少基因疾病。在道德和伦理的角度来看的。这也是不受鼓励的。可见清朝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在清朝如果男女违反法规结婚,政府将会采取很重的惩罚措施。证婚人和结婚的男女双方会各杖六十,婚姻将被判无效,妇女也将必须回到自己原来的家庭,彩礼和结婚物品将被没收。对于有血缘关系结婚的出罚则更重,根据亲近关系不同,轻则杖百,重则处以极刑。

清朝在婚姻方面这样的考虑还是非常周到的,虽然这些当时的法律用现在的眼光看是有些荒唐的,甚至给人“一棒子打死所有人”的感觉。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样的规定的确在预防缺陷儿出生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当时通讯不发达,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太多,这样的婚姻规定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6、清朝婚嫁习俗

合八字,
放定
下聘
出嫁(女方的嫁妆一定要比男方下聘带得多)
三朝回门
我就知道这些,不全,中间有很多东西很乱,我觉得你要是可以的话可以去专门的论坛逛逛,比这样问出来的详细而且专业

7、清朝时期皇帝的大婚礼仪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说到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其实相对于现在来说只繁琐不会简单,那么清朝黄帝的大婚礼仪则更为繁琐。我们现在人们结婚,多数是自由恋爱,然后双方家长见个面,差不多也就能将两个孩子的婚事定下来了,虽然说结婚无小事,都是大事,但是相对来说还是简单多了。

一般来讲,古代婚姻的整个仪式分为婚礼前、成婚礼以及成婚后三个部分。清朝皇帝的大婚礼仪也不外乎在这些当中。婚前礼有纳采礼、大征礼、进妆奁、册立礼、奉迎礼; 成婚礼有跨火盆、跨马鞍、合卺礼; 婚后礼有庙见礼、朝见礼、颁诏礼、庆贺筵宴礼等等。

当然,清朝皇帝大婚不会像寻常人家一样有订婚的程序,只是出于尊崇古礼,举行纳采礼。在纳采礼之后,要举行筵宴,称之为纳采宴。一般在纳采礼之后,还有问名礼,而清朝皇帝都是通过对记名秀女复选的方式,因而表面上看并没有问名礼。

纳采礼之后就是钠征礼了,清朝皇帝大婚的纳征礼称为纳币,以多为实。把金银列在礼物之首, 并且区分出礼物与赐物, 即给皇后的为礼物, 给皇后家人的为赐物。给皇后家人的赐物, 真正成为皇后母家所纳之“币”, 给皇后的礼物在大征礼之后仍要回到宫中。

一般人家娶妻,均会去迎娶妻子,皇帝当然不会干出这种事情。皇帝是先派遣使节到后邸对皇后进行册立,然后再将皇后迎入宫中。因此,将其称之为“奉迎礼”。

然后就是合卺礼了,一般再坤宁宫举行。此时皇后就要重新梳妆打扮了,不再是姑娘的发型,而会换成“两把头”的媳妇头,穿上朝袍朝褂,这样就完成了从平民子女到皇后身份的蜕变。清朝皇帝在合卺时,模仿古人席地而坐,内务府的宫女将宴桌铺设在龙凤喜床沿下,两人相对而坐,然后恭进皇上、皇后交杯用合卺宴。皇后在左,皇帝居右,对饮对食,在帝后饮食之后还要有结发的侍卫夫妇在坤宁宫外屋檐下用满语唱交祝歌。

婚后第二天,第一件事情就是朝见。我们现在结婚有的地方或者家族还有这样的习俗,就是第二天新人给父母敬茶。帝后大婚也不例外,不过是去太后宫里进行朝见,这时候皇后要穿吉服,戴凤钿, 明黄五彩龙袍,八团五彩有水龙褂, 戴项圏、挂辩子手巾、东珠朝珠。

之后,就是重要的颁诏礼与庆贺礼了。皇帝的大婚是举国盛典,要昭告全国,使妇孺皆知。最后,进行筵宴礼。婚成之后, 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国宴以答谢皇后父亲及其族属。此时皇帝要亲自御临太和殿, 设法驾卤薄、乐悬等,以敬重其事。至此,礼成。

8、清朝婚礼的流程(详细)

1、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2、六礼:是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

“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

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则隐含不尽之意。“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

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4、闹洞房:旧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

5、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除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

如:剪刀,寓意胡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当然各地的风俗和讲究都不一样。

6、上头:男女双方都要进行的婚前仪式。也是择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上头”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仪式。

梳头要用新梳子,助“上头”的人必须是“全福之人”,即这人是六亲皆全,儿女满堂之人。

7、撑红伞:迎亲的当天,由新娘的姊妹或伴娘搀扶中娘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姊妹或伴娘在新娘头顶撑开一把红伞,意为“开枝散叶”,并向天空及伞顶撒米。

8、换庚谱:男方和女方的家庭互相交换家谱,作为定亲的凭据。媒人提亲后,如男女的时晨八字没有相冲,双方就会换庚谱。

9、过文定,过大礼:男家会选择一个吉日,带著一些礼品到女家,礼品一般都是三牲,酒礼等,并正式奉上聘书。“过文定”举行後,就会举行“过大礼”的仪式,这是订婚的最隆重,也是最重要的仪式;因为这仪式过後就等如正式定立了婚约。

跟“过文定”一样,男家会选择一个吉日,带同聘金和各种礼品到女家;而女家亦会准备回礼礼品。礼品皆是均双数以取其“好事成双”之意。

10、哭嫁:据《礼记》记载“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在古时,因为交通没有现代的方便,女儿出嫁後,就很难有机会可以见到家人。

而事实上,出嫁後的女子也不是可以像今天一样,随时可以返回娘家探望家人的,回娘家需要得到夫家的批准。 此外也有以下的说法:说哭嫁是源自古时妇女不能拥有自由的婚姻,所以她们会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古时不公平的婚姻制度。

11、盖头:新娘子通常会以一边长三尺的正方形红围巾蒙在头上,这红色的围巾称为叫“盖巾”,俗称红盖头。通常是男掀女的红盖头。

对於盖头这种婚俗,一般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说盖头是为了遮羞;而另一种说法是说源自於古代的掠夺婚,表示新娘子蒙上盖头後就永远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12、迎亲:古代婚配时,男方必须去迎亲。“亲迎”是六礼中最隆重的礼节。没有迎亲的新郎,就没有出嫁的新娘。古代亲迎,有徒步的,也有用车的,比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轿去迎亲。 抬轿的人必须身体强壮,遇上别人家的花轿,绝对不可以与他们碰头,必须绕著走。

迎亲回来时,还要找一条路回去,以取不会走回头路之意。如果途中经过庙,祠,坟,井、河等处,必须由男方娶亲的人手张红毡子将花轿遮著,作为“避邪”的意思。

 如果在途中遇见出殡的队伍,迎亲的人会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因为棺材的谐音为“观财”,亦即看到财宝的意思,这样说主要是为了图个吉利。

13、拜堂:又称为“拜天地”,是婚礼中一个很重要的仪式。“拜堂”并不属於古“三书六礼”,这一婚俗於宋代以後非常流行,经过“拜堂”後,女方就正式成为男家的一员。“拜堂”时,主持婚礼的司仪会大声的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齐入洞房。

”其实,拜天地代表着对天地神明的敬奉;而拜高堂就是对孝道的体现;至於夫妻拜就代表夫妻相敬如宾。

14、出门:出门是指新娘离开娘家的意思。当到达吉时的时候,女须由大妗姐背著上花轿;据说新娘双脚著地的话就会带来恶运。在出门的时候,新娘的嫂嫂是不可以相送的,这是因为嫂字有著扫帚星的扫字的谐音,是故人们相信嫂嫂於出门时相送会带来不吉利。

新娘出门时,由伴娘撑起红伞护著新娘,取其开枝散叶的意思。大妗姐及众姊妹一边行,一边向上空、伞顶及花车顶撒米,用来“喂金鸡”,意思指鸡啄米後便不会啄新娘。最後上花车前,新娘子会向送行的亲友鞠躬,以示谢意。

15、过门:过门的意思是新娘由女家出门後正式踏入男家家门,拜见翁姑及男家其他长辈。传说翁姑不可以在大厅直接看见新人进门,因为这样会相冲。所以当女方步入男家後,翁姑会由房间出来大厅会见新人。然後新郎新娘会先拜天地,後拜祖先。

新人会向翁姑奉茶跪拜。翁姑会说一些祝福语,并送首饰及礼物给新娘。新娘收到饰物後需即时戴上,以示谢意。然後,新人会向其他长辈及亲戚奉茶。

16、三朝回门:即归宁,三朝是指婚後的第三天,新娘由丈夫的陪同下,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祭祖,然後再随丈夫回到夫家;相传在先秦时已有这样的习俗。归宁,就是回娘高向父母报平安的意思。

17、催妆: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宋代,亲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则答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等物。

18、送妆:是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嫁妆往往用箱笼装着,也有人家为炫耀陪嫁,将嫁妆用方桌一一铺开,排成一个纵队浩浩荡荡地送至男家。

19、铺房: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铺设新房的仪节,有时和送妆同时进行。宋代,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铺设帐幔、被褥及其它房内器皿,并且备礼前来暖房。

20、酒筵:酒筵几乎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流传到今天,“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酒筵有蘩有简,规模不等,其最主要的意义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因此,酒筵也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

21、合酒:以线相连,新郎新娘各执其一,相对饮酒的仪式。酒杯一分为二,象征夫妇原为二体;以线连柄,则象征两人通过婚姻而相连。

(8)结婚清朝扩展资料:

发展历史:

最初的婚礼形式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从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逐渐演进,到夏商时的“亲迎于堂”,再到周代所具备的完整的“六礼”,已初步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 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9、清朝人的结婚年龄是多少?

清朝时,一般的来人结婚的源年龄是15岁左右皇族的话要更早一点,比如康熙虚岁12岁就大婚了,同治帝18岁大婚都算是很晚的了,小皇帝即位以后皇嗣才是最重要的,关系到国本,所以结婚早,生育也很早,有的没结婚前就纳妾了,就是为了生育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