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名的婚礼-九游会
1、农民的婚礼的彼得·勃鲁盖尔生平
彼得·勃鲁盖尔1525年出生于安特卫普东部的一个农民家庭,曾从学于p.库克·凡·阿尔斯特,此人的妻子可能教过他在细亚麻布上画水彩的方法。1550年,库克·凡·阿尔斯特去世,勃鲁盖尔到安特卫普画家、出版家h.科克处工作。科克系风景画家,兼经营画店,曾刻版印行勃鲁盖尔的作品,并与之长期合作。a1551年,勃鲁盖尔成为安特卫普画家行会的画师,之后不久即取道法国去意大利作修业旅行。1552年,到达意大利南部,渡海游西西里岛,到巴勒莫。1553年,在罗马与著名的细密画家g.克洛维奥合作细密画(已失)。归途中,他还在意大利北部乡野和阿尔卑斯山漫游。从现存作品看,他的旅行写生主要为风景,其对自然的观察和描绘,甚为精细,可当日后创作素材之用。他在意大利所作《风景素描》(1552,柏林,国立美术馆版画室),是最早有年代的作品。
勃鲁盖尔于1554年春踏上归途,1555年已在安特卫普为科克的画店印行大幅风景组画制作版画稿了。
1556年,勃鲁盖尔的创作开始从风景转向带有教育性和讽刺性的人物构图。他借鉴h.博斯的作品,采取幻想的和写实的形象相结合的表现方法,从民间谚语和传说中选取题材,寓严肃的主题于风趣的表现中。这变化反映了他对尼德兰社会问题的关心,其作品如铜版画《大鱼吃小鱼》(1557,维也纳,阿尔贝蒂纳藏品)《谢肉祭和四旬斋的斗争》(1559,维也纳,美术史博物馆)等,或对世道人情进行讽刺,或隐含对西班牙的暴虐统治的抗议。
勃鲁盖尔一方面为科克的画店提供版画稿,同时还从事绘画,大体上,1562年以前,多作版画,以后则主要致力于绘画。他重视对生活的观察和研究,常和友人到农村参加农民的活动,收集创作素材。1563年,他和老师库克·凡·阿尔斯特的女儿结婚,移居布鲁塞尔,并在这里度过最后6年。此时正当尼德兰革命的前夜和爆发时期,他的艺术日臻成熟,以现实的人为中心,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描绘融为一体。他在作品中采取多种形式揭露西班牙军队和宗教法庭对尼德兰人民的残酷迫害并鼓舞人民进行斗争。他在描绘农民的生活中找到表达他的思想感情的最好手段,故有“农民勃鲁盖尔”之称。这时期主要作品有《洗礼者约翰布道》(1566,布达佩斯,艺术博物馆)《农民婚礼》和《农民舞蹈》(1567,维也纳,美术史博物馆)《雪中猎人》《暗日》《牧归》(1565,维也纳,美术史博物馆)《盲人》(1568,那不勒斯博物馆)(见彩图《冬猎》(1565))和《绞刑架下的舞蹈》(又名《绞刑架上的喜鹊》,1568,达姆施塔特博物馆)等。
2、东北农村婚礼通常有哪些习俗?
东北农村结婚习俗流程
一、出发前准备
1、四彩礼:离娘肉(2根肋条),鱼2条,大葱4棵,粉条4把。
2、新房楼前楼后的大井用红纸盖上。
3、接亲人员佩戴嘉宾花,新郎新娘胸花、主婚人胸花暂时不戴。
4、接送亲人员不算新郎新娘应为双数(一般8人、10人、12人)。
5、接亲车队总数(录像车除外)应为双(一般6台、8台、10 台)。
二、到娘家
1、敲门:新郎敲门喊妈开门、爸开门(娘家人在屋内可难郎 一 下, 不给开门,但时间不宜过长)。
2、认亲:新娘父母站在门口迎接男方接亲人员,由新郎向岳父岳母介绍接亲亲属(从长辈开始),双方握手寒暄进屋落座,由新娘父母及娘家亲属招待男方接亲人员吃点东西(俗称;不空嘴或甜甜嘴)。
3、求婚:新郎向新娘单腿跪地献花求婚并说几句能打动新娘的浪漫话语,新娘可为难新郎一下,但时间不宜过长。
4、互戴胸花:新郎新娘互戴新郎新娘胸花,并合影留念。
5、新郎改口:新娘父母落座,新郎新娘面向父母站好,新郎正式改口叫爸叫妈并三鞠躬,新郎给爸爸点根喜烟,给妈妈拨块喜糖,父母赏新郎改口钱(一般父母各一份,每份一千零一元,代表千里挑一
的好女婿),父母对新郎新娘今后的生活说几句叮咛、嘱托、祝福的话,新郎向岳父岳母保证待新娘,孝敬双方父母,新郎新娘与父母合影留念。
6、吃面条:一碗面条两个鸡蛋,新郎新娘相互夹给对方吃。
7、换踩堂鞋:一般由新娘妹妹完成(没有妹妹也可其他同辈或晚辈亲属代替),新郎将新娘抱上车,新鞋下面铺一块红布,妹妹给新娘穿完鞋后把旧鞋收起新郎赏妹妹换鞋钱。
8、双方亲属上喜车,娘家亲属先上车,男方亲属后上,不许空车。(四彩礼除离娘肉外,其他物品带回一半)。
三、新房:
1、认亲:新郎父母站在门口迎接娘家贵宾,新娘把娘家送亲亲属一一向公公、婆婆介绍,双方握手寒暄进屋落坐,新郎父母及男方亲属负责招待娘家贵宾吃点东西(俗称不空嘴)。
2、新娘改口:新郎父母落座,新郎新娘面向父母站好,新娘正式改口叫爸叫妈并三鞠躬,新娘给爸爸点根喜烟,给妈妈拨块喜糖,父母赏新娘改口钱(一般父母各一份,每份一千零一元,代表千里挑一
的好儿媳),父母对新郎新娘今后的生活说几句叮咛、嘱托、祝福的话,新娘向公公婆婆保证夫妻和睦相处,孝敬双方父母,新郎新娘与父母合影留念。
3、挂钟:一般由新娘弟弟完成(没有弟弟其他同辈或晚辈代替完成),挂钟后新郎赏弟弟挂钟钱,钟盒由弟弟负责带回娘家(钟盒不能空,放一个红包或喜烟喜糖均可)。
4、装箱:一般由新娘哥哥完成(没有哥哥其他同辈或晚辈亲属代替也可),准备一元、五角硬币若干,由主持人安排怎样装箱。
5、叠被:一般由双方嫂子完成(没有嫂子其他同辈或长辈亲属代替也可),男方被口朝外,女方被口朝里,交替叠好,叠完被双方嫂子握手合影留念。
6、坐福:准备坐福垫或红布一块,放在床中间由主持人安排怎样坐福。
7、合影:新郎新娘同双方亲属在新房合影留念。
四、结婚典礼:
1、主持人开场白,奏婚礼进行曲,新郎新娘入场。
2、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一般安排介绍人或单位领导完成)。
3、拜父母,拜来宾,夫妻对拜。
4、男方主婚人讲话(新郎的父亲或母亲)。
5、交杯酒。
6、娘家贵宾代表讲话。
7、交换信物。
8、来宾代表讲话(单位领导)。
9、新郎新娘代表讲话。
10、结束语。
五、宴席:
1、新人拜席:新郎新娘首先给娘家贵宾敬酒敬烟,娘家亲属由新娘递烟新郎点烟,男方亲属由新郎递烟新娘点烟,拜席结束娘家亲属赏一对新人拜席钱,随后新郎父母给娘家贵宾敬酒,及酒店给娘家
亲属加菜。
2给其他亲属点烟敬酒,顺序根据自家情况而定。
3、送娘家亲属:新郎新娘同所有娘家贵宾在酒店门前合影留念。双方亲友握手告别(一般由男方准备车负责送娘家贵宾)。
4、团圆饭:父母及亲属每人送新郎新娘几句祝福,新娘为父母亲属倒酒夹菜,全家举杯合影(具体由摄像师、摄影师安排)。
东北农村的旧婚嫁习俗
1、媒人撮合,介绍对象。
2、约定时间,相看对象(一般是女方到男方家,双方没意见就算顶订妥)。
3、订婚仪式,过小礼(钱不一定太多,象买东西扔定钱一样),定大礼(土话叫扒扯财礼)。
4、约定时间,过大礼(包括装烟钱、丫环布钱、要家具、家电、干钱多少多少),定结婚正日子。
5、双方为婚礼做准备。男方娶媳妇要准备充分,女方相对简单些。
(1)首先定接亲车辆(尽量要好车)
(2)在家办要订厨师。
(3)订油盘手(传菜的)。
(4)订司仪。
(5)订伴郎伴娘。
(6)在家办要订东西两院放酒席。
(7)准备改口钱(千里挑一)。
(8)准备五谷粮(黄豆、大米、高粱、玉米、谷子等五样粮食)
(9)侍候客的。
(10)家电音响、家具等硬件。
6、婚礼
7、接亲(要给小孩压车钱)
8、典礼
9、改口(婆母给新媳妇钱,千里挑一)
10、入洞房
11、宽心面
12、嫂子铺床寤被
13、压炕(小男孩)
14、一夜无事
15、三天或七天回门(回娘家,太阳落前要回来)
16、新的生活刚刚开始。
东北农村地区结婚习俗
东北地区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区,除了大多数的汉族以外,还有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一些文化相互融合,就形成了东北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婚俗也是一样的相互融合,有自己的特
色。
先说定亲。在我们东北地区,定亲一定要有媒人。就算李家的小伙看上了张家的姑娘,两人你有情来我有意,两家的大人也没啥意见,但也要象征性地请本村的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来给做个媒人。这就
叫明媒正娶。这种媒人最好当,只是在两家之间就一些面子上不好说的话,给传传话儿。无非是什么一些彩礼钱的事情。
谈到彩礼。彩礼分头茬礼和二茬礼。就是分两次把达成协议的彩礼钱拿给女方。这也不是随便的就拿过去,也要有个仪式叫过礼。过礼时,两个年轻人和双方的父母,还有三姨二姑妈等等和媒人相会在
男方家里。女孩要给在座的各位敬烟,相互引荐,认识一下。
过完礼之后,这准新娘就会用这笔钱给自己置办嫁妆。这以后呢,要看两个人相处得怎样,婚期定在什么时间。一般不会拖得太长时间,因为,只要不结婚,逢年过节,男方家里都要把姑娘接来过节的
,这过节也不白过。男方家里的父母是要给没过门的准儿媳一笔钱。所以时间长了,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一般人家都是定下来以后,一两个月,三五个月不等,就张罗迎娶了。在迎娶之前,还
要有第二茬礼要过。这次就把还差的余额一次性的付清,这一次又不必非要有个仪式了。一般由媒人把钱给姑娘带过去就可以了。也有的叫“干折干卷”,也就是讲好了多少彩礼钱,一次性的付齐,没有
第二次了。
要是有的人家有大龄的男女青年,眼看着一年比一年年龄大了,可是婚事就是解决不了。不是高不成就是低不就,就要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零点放鞭炮的时候,要那个年轻人搬一下“荤油坛子”。东北人家
都吃“荤油”,就是猪大油。这就寓意“大婚动了”,表示着这青年人来年婚事会有结果了。
订婚以后,一般在年底秋收以后,就要准备迎娶了。东北的广大农村地区,有农历冬腊月娶媳妇的习俗。这主要有以下原因。冬天,卖了余粮和一些农产品后,是农民一年中最有钱的时候;还有,一些
人家也还有娶个媳妇过大年的传统思想,图个喜庆吉利。
农村娶媳妇也有自己杀猪的。自己杀猪经济实惠,除了娶媳妇办酒席用之后,也好剩下过年吃。一般人家娶媳妇都是置办三天。第一天,就是搭“喜棚”,用木杆和苫布在院子里搭个喜棚。再有就是杀猪
,做一些准备工作。这一天没有外来的客人。都是家里的直系近亲属,东北叫“坐堂客(qiě)”,什么叔叔、姑姑、姨姨、舅舅、表哥表姐等等。这些人来,不光是做客,主要的也是来帮忙的,我们东北就叫
“落(lào)忙”。这些人负责搬桌椅洗刷餐具等等好些个活儿。这一天,也不正式的“放席”,厨师只作六个菜或八个菜,简单一点,因为都是家里人吃。第二天,就有外来的客人了。这就要正式的“放席”了
,这一天就要有“落头忙”的,也就是在“落忙”的里面,他是“头儿”,领班儿的。类似于今天的司仪,也叫“支客人”。这个角色可是很重要的,婚礼办得顺畅不顺畅,那全要看他的指挥能力了。因为东家此
时会忙得晕头转向。而“落头忙”就是东家的全权代表,此人极富有经验。这一般都是村里多年来大家认可的人物,家家办事都要请他来主持。这一天,还要设礼账,把接到的礼金一一记录,以后好记着
来往。第三天,这天是正日子,就在这天迎娶新娘。在过去,都是女方送亲。送亲的车天蒙蒙亮就出发了,要赶在天亮之前到婆家。送亲的人数应该是单数,回来时是双数。姑娘上车,就叫做“上轿”,
要由娘家哥哥抱着上轿,这叫做“抱轿”,没有亲哥哥的姑娘,就由表哥哥代劳。由族中一位有威望的老人带队。那时姑娘的父母是不可以送亲的。结婚典礼时,要有一位老人代表女方,在酒席前说一些
客气话。无非是姑娘还小,不懂事,要男方多多包涵。对姑娘说,要勤俭持家孝敬公婆等等。女方家族中,也要安排一个小男孩“压轿”,到婆家后,要得到一笔“压轿”钱。到了婆家,新娘不能马上随便
下轿。要在车门下面垫上一个高粱口袋。新娘要踩着高粱口袋下轿。预示着将来的生活会越来越高。过去,还有迈马鞍子,过炭火盆的,新娘的怀里要兜着用红布条绑在一起的斧子和两棵大葱。寓意着
有福和过日子充足充裕。新娘还要蒙上红盖头,一些同龄的小伙伴,就用拌上五彩纸屑的五谷粮,往新娘身上抛洒,有的调皮的孩子,就使劲地打新娘。这时,那姑娘的伙伴,年轻的伴娘就要掩护新娘
,“且战且退”,往洞房里走。这时眼疾手快的新郎就要一把扯下新娘的红盖头,搭在洞房的房门上,不可带着进洞房的。传说,那样不吉利。新郎这天也有特别的装束,那就是披红。所谓的披红,就是
一些近亲,新郎的三姨二姑妈给新郎披红布,一般都是用红被面代替。这也有讲究,披得越多就越好,人气越旺。
进了洞房后,炕上要铺一床新被,新娘和新郎要抢着坐在上面,谁坐的面积大,将来谁最有福气,这叫做抢福。一般新郎都是象征性的坐一下。接下来就是新娘洗脸梳头。这洗脸,要满满的一盆水,盆
里要放上一些硬币。娘家来的一位小姑娘,要给挂幔帐。这事,婆家是要给劳务费的。接下来,就是坐席。席间就是新郎和新娘给来宾敬酒,新郎引荐认识一些亲戚。此时,“支客人”要全程陪着。答复
“娘家客”一些问题。此时“娘家客”有着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婆家生怕哪点招待不周,被人家挑理。吃完饭后,总算“三拜九叩”忙完这一段了。娘家人要走了,还要给娘家拿上四双碗筷和一块肉,这
叫做“离娘肉”。终于打发娘家人走了,公公婆婆此时长出一口气,总算把媳妇娶到家了,脸上还是喜气盈盈的充满笑意。
晚上还是一样的闹洞房。在此就不一一细说了。无非是一些姑娘小伙戏弄新娘新郎。晚上,还要给新娘做一碗宽宽的面条,叫做宽心面。意思是新媳妇不要想念娘家,心里宽宽的不上火。有的人家,晚
上还要请一位漂亮的惹人喜爱的小男孩睡在新人的炕上,叫做压炕。希望新人将来也生个胖小子。
然后就是三天回门。当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娘还不能在婆家过,要到一些直系亲属家去“躲灯”,迷信传说那三天,新媳妇不能看见婆家的灯,否则,方公公。就是对公公不吉利。
3、勃鲁盖尔《农民婚礼》的艺术特色
勃鲁盖尔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农民婚礼》是一幅农民风俗画,刻画了他们豪放的性格,展示了他们充沛的活力。
4、新人结婚时,农村婚礼现场该如何的布置更美观热闹呢?
农村婚礼布置是指的中国的农村农民们的婚礼的现场的布置。一般来讲农村的婚礼都是相对的比较的传统的,但是近些年来农村人的婚礼都是与城市越来越相近的,城市中的婚礼现场的一些东西都可以看到,那么农村婚礼现场该如何的布置更美观热闹呢?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当今的农村人举办婚礼也是越来越与城市人一样,不过有些农村人并不喜欢大办婚礼,因此婚礼现场布置的相对的简单一些。下面就来说一说农村婚礼布置的方案和方法。
首先,农村婚礼布置,农村的婚礼现场的布置可以是比较简单的,使用红色为主要的颜色,选择一家中式的装修的饭店,在饭店的门口铺上一条红色的地毯,可以在通道的两边使用红色的大红绸子或者是灯笼来进行装饰,其他的地方挂上一些大红绸子,这样婚礼现场就呈现出来一种浓浓的中国味道。在新人的婚房中的婚床上面要撒上红枣、花生、桂圆和莲子等等干果,寓意祝福新人早生贵子。
其次,农村婚礼布置,如果说是在自己的家中举办婚礼设计家宴的话就要根据自己的居住的房子的面积的大小等等来进行布置。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农村人都已经盖上了小别墅,这个时候就可以在别墅挂上红绸子,挂上红灯笼,在院子里面铺上红毯,也可以购买一些鲜花来进行装饰,让整个婚礼现场的喜庆气氛更浓郁。
再次,农村婚礼布置,农村现在如果说建设有文化广场的话,可以在文化广场布置婚礼现场,这个婚礼现场的布置其实就可以学习城市中的户外婚礼现场的布置。可以找花艺公司来制作一个大大的花门,然后笔直的铺上一条地毯,使用鲜花以及曼纱来进行组成好看的婚礼现场通道,两边摆放上洁白的桌椅即可。
最后,看到以上的农村婚礼布置方案大家觉得怎么样呢?农村婚礼的现场布置其实是可以简单可以复杂的,具体就要看新人自己的喜好或者是实际的经济情况。如果说想要自家的婚礼现场布置的精美一些的话最好还是找婚礼策划师。
5、彼得.勃吕盖《农民的婚礼》创作背景?
《农民的婚礼》是彼得·勃鲁盖尔表现农民生活的作品中最有名的一幅,它描绘了举办婚礼喜筵时的热闹场面:地点看上去像一个谷仓,墙垛用干草堆成,人们坐在用树干制成的简陋板凳上,围在长方形桌前就餐。如果读者也有过参加婚礼宴会的经历,那么尽可以将自己的感受调动起来,因为即使环境不同,但那嘈杂喧闹的气氛却是可以想象的。然而,面对混乱的场面,勃鲁盖尔仍能凭借他杰出的构图技巧,将它们和谐地组织起来。
6、农村结婚风俗,“姑不接,姨不送”有什么讲究?
农村结婚风俗,有非常多的讲究,其中有“姑不接,姨不送”的说法,那么这有什么讲究呢?其实这就是一种中国人的文化,给大家具体的说明一下:
一、姑不接,其实是对于嫁出去女性的一种传统认知:
姑姑在中国的亲属里面属于比较亲近的一支,可是为什么姑姑不能接亲呢?这是因为这个人有一个说法,那就是:嫁出去的姑娘拨出去的水。这是一种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现代人也许不是很理解,我给大家解释一下,古代的时候家族有很多的规定,一定女子出嫁之后,回家必须要经过公公婆婆的允许,也就是说作为妻子,不能够有自己的想法,也不能够依赖以往的家庭,所以家族对于嫁出去的女孩,也不会过于看重。
二、姨不送,实际上也是一种家族的理念:
姨姨虽然是非常亲近的人,可是由于姨姨是嫁出去的女孩,而且姨姨送的话,有一个很不好的寓意:那就是媳妇接不回!其实这是很迷信的说法,可是古时候的人,都比较的迷信,绝对出嫁的女子,而且要送人的话,明显很不吉利,似乎回不了家的感觉。因此姨姨就不能够送亲了,这个习俗也一直延续到今天。
综合上面的结束大家能够看到,姑姑和姨姨其实都是出嫁的女人,所以不能够做结婚上的一些事情,另外姑姑和姨姨是至亲,所以可以在家里面帮助操持家务,帮助完成一些结婚需要准备的东西,因此基本上姑姑、姨姨也不会闲着。
7、现在的农村婚礼还有什么陋习?
人一生中,但是相对于很多人来说,婚礼是人生中最甜美的回忆。但是各地对结婚有很多的不同风俗习惯,对于这些风俗习惯,也给不少人留下了很多尴尬的回忆。这些风俗习惯在农村来说还是比较讲究的。各地农村对于婚礼的一些习俗都不同,但是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就是,总有那么几项陋习是人们非常讨厌的。
第一个陋习就是变相的红包。对于结婚的男女双方来说,这一天的红包要准备很多,这是应该的心意。对于一些因为婚礼风俗慢慢演变的一些红包的索取,会令我们觉得非常的难堪。就如“上车礼”和“下车礼”,是要给红包的。本来红包的大小是一种心意,随意就好了。但是随着意思的扭曲很多人逮着这个机会,对一些红包进行另类的勒索,没有几千一万是不允许新娘上车,这违背了这习俗的初衷。
另外一个陋习就是婚闹。曾经因为很多过分的婚闹,给新人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害。本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就是因为婚闹的玩笑太过。不仅友情就此结束,还给结婚的两个人带来了阴影。一些婚闹比较过分的,有泼油漆、伴郎猥琐伴娘,还有各种奇葩的婚闹方式。
一些风俗习惯我们形式上遵守,做到不过分不越线那是最好的。这些风习惯却慢慢的就成为了很多人的一场场闹剧。好的风俗习惯我们应该去遵守,但是一些不好的风俗习惯甚至对人身和人情有伤害的低级的风俗要把它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