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时代婚礼-九游会
1、中国古代婚礼的全过程?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历史的东方古国。在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孕育出了一个又一个具有特色的习俗,中式婚礼就是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一种民俗。
八抬大轿、仪仗开道、花轿迎亲、狮舞引门,选择中式婚礼的目的,是重拾近乎丢失了的华夏民族婚俗!到中国来举行一个传统的中式婚礼,将会让你深深地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通过中式婚礼,使普通老百姓及外国友人更加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年轻人更加珍惜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并且,新人会在婚礼中留下最富有传奇和美好的回忆。
中式婚礼必将在短期内大行其道。
中式婚礼之必备元素
★花轿:花轿作为传统婚礼的核心部分是从南宋开始流行的。它分四人抬、八人抬两种,又有龙轿、凤轿之分。轿身红幔翠盖,上面插龙凤呈祥,四角挂着丝穗。有钱人家娶亲为五乘轿,花轿三乘,娶亲去的路上女迎亲者坐一乘,其余二乘由压轿男童坐;迎亲回来时新娘、迎亲、送亲者各坐一乘,另有二乘蓝轿,用蓝呢子围盖,上面插铜顶,由新郎、伴郎各坐一乘。
轿子曾流行于广大地区。自古以来历代相袭。因时代、地区、形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肩舆、檐子 、兜子、眠轿、暖轿等。现代人所熟悉的轿子多系明、清以来沿袭使用的暖轿,又称帷轿。木制长方形框架,于中部固定在两根具有韧性的细圆木轿杆上。轿底用木板封闭,上放可坐单人或双人的靠背坐箱。轿顶及左、右、后 3侧以帷帐封好,前设可掀动的轿帘,两侧轿帷多留小窗,另备窗帘。历代统治阶级都曾制定过轿子的形制等级,体现在轿子的大小、帷帐用料质地的好坏和轿夫的人数等方面。民间所用的轿子分素帷小轿和花轿两种。前者系一般妇女出门所用之物,后者则专用于婚嫁迎娶。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素帷小轿 、花轿都被旅游业启用。花轿多设置在旅游点,与中国帝王传统的结婚礼服——凤冠、霞帔配合,用来接待中外游客,举行中国古代婚礼仪式,或用作拍照道具。素帷小轿则作为江浙山区的一种民俗交通工具,用来迎送中外游客。由柳洪平创建。
中式婚礼的一般流程
●抬轿起程:在锣鼓、唢呐、舞狮的伴随下,花轿开始起程。按传统,新娘应该被兄弟背出来送上轿子。不过现代人多独生子女,只能由表兄弟或伴郎代劳,通常也改背为抱了。花轿的路程目前只是走走形式,除非两家特别近,要不从上海这头抬到那头,肯定累趴下。不过按照惯例是要给轿夫红包的,否则他们会有意颤动花轿,让新娘“好受”
●跨火盆和射箭:古礼中是新娘坐花轿过炭火盆,不过现在通常都是新娘在媒人的搀扶下直接跨了。然后在下轿之前,新郎还得拉弓朝轿门射出3支红箭,用来驱除新娘一路可能沾染的邪气。
●拜堂和交杯酒:火盆之后有的还要跨过马鞍,征兆新人婚后合家平安;然后才由新郎用条红布包着的秤杆挑开新娘头上的喜帕,这时,一对新人就该正式拜堂了。拜堂后最重要的部分不是交杯酒(合卺酒),而是给双方高堂敬茶,通常这个时候是弄得一群人声泪俱下,场面之感人,在热烈的喜庆气氛中也透渗透着浓浓的亲情。
●同心结发和谢媒:现代的娶亲仪式,很多都是把该在洞房里的事搬出来展示。比如说结发,应是新人在洞房里相互剪些头发,作为夫妻关系的信物放在一起保存,现在则是当众表演。之后双方母亲同点龙凤烛,新人交换香书美玉做信物,再请出媒人赠送蹄膀。
中式婚礼花销
办一场地道的中式婚礼环节可真不少,比如会场布置虽然可以省略鲜花,却多了无数道具。化妆师也会比较辛苦,因为除了新人,还有伴娘、媒婆、家人等都得配合化妆。至于主持人,价格就更高了,因为复古婚礼套词很多,而且很多都得又唱又吆喝。然后还得请一位相当于导演性质的现场总监,以协调扮演各种角色的人,婚礼督导更非请不可,因为花轿的路线以及酒店方面的协调始终得有人去搞定。
婚礼现场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这样的场景想必一般人都会感觉熟悉。不过,本文的图片可不是电影电视中的剧照,而是百分百的真人秀哦!在厌倦了草坪婚礼、烛光婚礼、游轮婚礼等西式婚礼后,本市的新婚佳人又重新变得传统起来,一场场鞭炮声、唢呐声、锣鼓声此起彼伏的复古婚礼借着春节前后的好日子,纷纷隆重“上演”。
★凤冠霞帔服装是最不可少的道具了,嫁女儿的人家无论贫富对嫁衣都是十分的讲究。内穿红袄,足登绣履,腰系流苏飘带,下着一条绣花彩裙,头戴用绒球、明珠、玉石丝坠等装饰物连缀编织成的“凤冠”,再往肩上披一条绣有各种吉祥图纹的锦缎—“霞帔”。
大红衣服穿在身上怎么看怎么喜气,尤其是顶带花翎,身着蟒袍玉带的新郎倌,比起西式婚礼中的黑西装,另有一种富贵气。
★旗锣伞扇:它位于迎亲队伍之中、花矫之前,可令整个迎亲仪式热闹、壮观。
★鞭炮:迎亲礼车在行进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贺。
★盖头:古时新娘着凤冠霞帔的同时都用红布盖头,以遮羞避邪,红色取吉祥之意。
★马鞍:“鞍”与“安”同音,取其“平安”长久之意。多放于洞房的门槛上,表示新娘跨马鞍,一世保平安。当新娘前脚迈入门槛,后脚抬起还没有落下的时候,这时由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全人把马鞍抽掉,正好符合了“烈女不嫁二夫,好马不配双鞍”的意思。
★火盆:它是放置于大门口的一盆火,让新娘迈过去,寓意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天地桌:多置于院中,桌上放大斗、尺子、剪子、镜子、算盘和秤,称为“六证”。意思是:可知家里粮食有多少、布有多少、衣服好坏、容颜怎样、帐目清否、东西轻重等。民间常有只有“三媒(媒人)六证”俱全,才表示新婚合理合法的说法。等到吉时举行的结婚典礼,就俗称为“拜天地”,由司仪主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
★秤秆:入洞房后,新郎用秤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取意“称心如意”。
★花烛:在婚礼仪式中使用大红色的成对蜡烛,点燃于厅堂及洞房之内。因其上多有金银龙彩饰,故称为“花烛”。
2、婚礼的种类
1.西式婚礼:指的是欧美教堂婚礼,采用这种婚礼形式的新人,至少有一位是基督教徒。其主要内容是教堂、神父、圣经、圣水、婚誓、婚戒、唱诗班等。
2.中西合壁式婚礼:是指教堂婚礼和现代流行式婚礼的结合,这种形式在港、澳、台地区很常见。
3.自助餐式婚礼:是很有特色的婚礼,它采用自助餐的形式,别开生面,婚礼融入舞会和表演之中,大家载歌载舞,众星捧月共同为新人祝福。
4.公证式结婚:是近年来,随着新婚姻法的制定而诞生的婚礼形式,它由法定婚姻登记机构的人员主持,其仪式过程简洁但充满庄重和神圣氛围,给没有时间和不想有太过隆重仪式形式的新人提供了很方便的结婚方式。
5.新潮婚礼:其形式多种多样,如:空中结婚、水下结婚等。 目的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新颖刺激,终身难忘。
尽管婚礼的类型很多,但对于国内大多数结婚的新人来说,仍旧会选择那些主流的婚礼仪式类型,来作为自己人生中最慎重的选择。以下仅就目前国内几种主要的婚礼形式作以介绍。
6.现代流行式婚礼:就是我们最常见的富有时代特征的婚庆形式,花车娶亲、酒店典礼、大宴宾朋、新人敬酒、喜闹洞房等。7.集体婚礼:是最省心省事的选择,也是政府大力提倡的,但不利于突出婚礼个性。
8.传统婚礼:又称纯中式婚礼,其主要内容是花轿摇、哎呐响、接新娘、红霞帧、红盖头、戴红花、点花烛、拜天地、敬高堂、入洞房等。
9.民族特色婚礼:每个民族的婚礼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特色,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婚礼“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有千秋;想使自己的婚礼办得新颖别致,充满异乡情调,借鉴少数民族的婚庆习俗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3、各国婚礼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
1.色彩差异
首先我们最能一目了然的就是中西文化在婚礼上,使用的颜色的差异,在中国结婚是喜庆的代表色的大红色,希望新人能够红红火火、吉祥如意。
但是在国外结婚的代表色彩是白色,纯洁的白色,代表了新人纯真的爱情,因为白色代表的是天使,也是祝愿新人婚后像天使一样生活的美好幸福。
2.仪式差异
其次,就是婚礼上仪式的区别,比如在中式婚礼中父母环节是很重要的,需要新人双方给父母行叩拜礼,敬茶等,这传扬的是中国的孝道,结婚是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以及新人互相讲过对方的父母,正式认门,是非常重要的仪式。
而西方国家是没有叩拜礼敬茶这些环节的,我们在婚礼上能看到的关于父母的环节其实就一个,而且还只能看到父亲,就是父亲在进场的时候,女儿挽着父亲的手,父亲亲自将女儿待到新郎面前,将女儿交给对方,希望新郎能像自己一样去爱护呵护自己的女儿。
3.服饰差异
中国与西方结婚,服饰上的差异也是巨大的,例如在中国基本采用的是唐装或者是汉服,女性穿着就是凤冠霞帔、秀禾服、旗袍等等,男士一般都是唐装或者汉服的马褂新郎服。
在西方新娘服饰礼服、婚纱,一般情况下都是婚纱,近年来我国也很多穿婚纱结婚的,男士就是西装,在重要场合男士的服装都是西装,是最得体最隆重的服饰。
4.总结
如果是一一列举的话肯定还有很多很多,但是近年来的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发展,互相之间的借鉴采纳,形成了很多结合式的婚礼新形势,比如年轻人喜欢西式也喜欢中式的,在迎亲时候采用中式婚礼格调,酒店仪式的时候采用西式婚礼,这也是很好的结合,也充分体现了现代多元化的文化时代。
二、中西方婚礼对比
1.主持人
在婚礼上中西方的主持人是有差别的,在中国通常采用新人的长辈或者是有恩与他的人作为婚礼主持人,亦或者是专业的婚礼机构主持人。
而西方所有的婚礼主持人都是牧师或者是神父,因为他们觉得婚礼是神圣的,神父和牧师是神的指使人,所以让他们作为自己的见证,就是得到神的认可,能够获得幸福。
2.礼节
在礼节上对比中西方,在中国礼节相当繁琐,首先我们就拿宾客送礼一说吧,都是包红包,送的是真金白银,最关键的是送的数字还有一定的讲究。
但是在西方宾客不会给新人送红包,都是送上自己挑选的礼物,基本新人收到的都是礼品,而且也不会攀比谁谁谁送的什么,贵重与否,国外更注重的是心意。
3.繁琐
首先我们懂得在中国礼节中国,繁文缛节这是传统所继承传承下来的东西,而结婚是大事,所以在礼节方面非常的繁琐,三书六礼,以及婚礼时候,还有婚后等等都有很多问题,而现代已经是非常简洁,但是同样能看出相比较西方的而言还是繁琐很多。
三、中西方婚姻观差异
1.西方
西方人的婚姻观是简单纯粹的,认为结婚婚姻是属于我个人的问题,任何人都没有干涉的权利,而更不属于道德的问题,我喜欢一个人就跟他生活在一起,不喜欢就和平分开各自寻找属于自己的下一段幸福,所以西方的离婚率也是居高不下的。
而婚姻中的第三者也不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因为这是自己的自由,喜欢一个人没有错,既然喜欢就勇敢的去追求,不论对方是否有家庭,这跟我追求自己的爱没有关系。反而是不想爱的两个人非得在一起才是最为残忍的事,家庭观念也是淡泊的。
2.中国
中国人的婚姻观念大部分人还是相当传统的,认为婚姻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慎重,而且结婚也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事,因为会有男方女方的家庭,互相都会融入到对方的家庭中,得到对方家人的认可,这样才能获得幸福。
而且婚姻中出现第三者是丢脸的事情,也会受到道德谴责的行为,因为传统的观念让我们知道家庭对于我们而言的重要性,介入别人的婚姻这种人是人人唾弃,像过街老鼠一样的存在。而且婚姻对于我们而言是忠诚,是一辈子的长相厮守,而不是爱就在一起不爱就分开,因为牵扯的问题很多,所以婚姻本身就不是一个单纯的问题。
4、古代婚礼有六个环节,即“婚姻六礼”,那古代的彩礼都送些什么?
古代婚礼有六个环节,即“婚姻六礼”,那古代的彩礼都送些什么?古代的彩礼是比较丰富的,还会有一个专门送彩礼的环节。古代彩礼会送梳子,寓意叫做结发夫妻有结发的意思。其次古代的彩礼还会赠送聘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彩礼。在婚姻初步达成的时间里面,男方需要向女方下聘,也就是上门提亲。
古代的彩礼比较丰富,还会有专门送彩礼的环节
古代的彩礼是比较丰富的,那个时候彩礼被称之为聘礼,也就是婚礼六礼。那么很多人都很奇怪,彩礼是送什么的呢?这个有一个专门送彩礼的环节,也就是需要把彩礼送过来,人们答应了之后才算是结交了这个婚事。在一些古代的时期,贵族的婚姻是比较复杂的,各种各样的内容都有,而且这个聘礼也比较丰厚,有宅子有店面。
可能也会送梳子,这叫做结发夫妻
古代彩礼当中也会有梳子的存在,这个梳子代表的是结发夫妻。双方如果都是情投意合的话,那么他们就可以互送,对方一个梳子有结发的意思。这个材质可能是比较简单的一个在很多内容当中也是比较容易出现的一个。主要是根据当地的情况去看吧,一些达官贵人和普通的老百姓所送的聘礼完全是不一样的。
古代聘礼还会赠送聘金,需要向女方下聘礼
根据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彩礼真的是非常简单的,首先聘金是必备。这将代表着男方承认,并且非常感谢女方家人对于孩子的养育之恩。其次就是还会赠送一些宅子店面以及各种各样的钱财。这些叫做下聘,这将意味着他们同意了对方的请求,而且也准备把女儿嫁给对方。古代彩礼越厚重,代表女儿嫁的越好。
5、中国古代婚礼有几种类别?
2种。
1、周制婚礼
周制婚礼,承启上古至夏商,集成于礼乐开国的西周,发扬于君子风范的春秋战国,稳定于华夏诸族最终形成汉民族的时候,在漫漫三千年里始终为华夏婚礼之蓝本,最终蔚成灿烂的云霞。那时候的婚礼还叫做昏礼。没有奢侈的聘礼,没有铺张的排场,也没有喧闹的筵席。
婚礼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那时候的昏礼简朴干净,没有后世繁缛的挑盖头、闹洞房这类繁杂的玩意儿,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酳”,而后携手入洞房。次日拜见舅姑,三月后告见家庙,从此,新妇正式融入夫家家族。
商周时期的昏服也不是现在人们误解的大红一片,而是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著天的、最神圣的色彩)。
嫁女之家三日不熄烛火,在盈盈火光中思念著远去的女儿;夫家也三日不举乐,安慰著思念双亲的新娘,整个仪式宁静安详,但安静细致的仪式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黄昏中开始的那个安静优美的仪式,映照出一个久违的文明气息——那是纯正、优美而伟大的汉文明,直指人心。
2、发展型婚礼
指在周制婚礼的基础上逐渐演变的后世中国婚礼。其中混杂了许多其它来源的婚俗礼仪,有诸多变异,故此称为“发展型”。
婚礼是什么时候慢慢放在白天的已经不得而知了,也许是因为汉代以后的战乱,夜晚不安全的缘故,也许是因为感染了胡俗习惯,再加上后来的婚礼排场逐渐变大,时间变长,也就逐渐放在了上午,这样,欢庆的仪式往往持续一天。
与后世婚礼不同,先秦至两汉婚礼,女父迎婿于门外,礼节甚重,更别说刁难女婿的事了,唐《封氏闻见录》6卷五云:“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自从婚礼有了贺客和婚宴开始,婚礼的世俗欢庆气氛就逐渐扩展。
婚礼的欢庆的气氛本是生民常态,同时也来自华夏周边的风俗浸染。胡俗婚礼多喜庆,后世婚礼的许多杂俗,比如闹洞房,是契丹的婚俗。跨火盆,则来自满族。根据周礼,婚礼是没有盖头的,但红盖头却成了世俗婚礼的像征。
仪礼中的婚礼不举乐,无酒筵酬宾的仪节,只在新房中为新郎新娘专设一席。到后世,宴众宾客会成了婚礼必不可少的一项,闹房也成了保留节目。也许,我们更加熟悉的婚礼就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
(5)各时代婚礼扩展资料:
中式婚礼婚礼禁忌:
1、 生花易于枯萎,故婚事讳之,只有连招花和石榴不禁。因为前者的红色花瓣开自叶心,其状可以意喻闰女出嫁,诚等丈夫,后者则意谕多子多孙。
2、新妇衣服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财运。
3、安床后到新婚前夜,准新郎忌一个人独睡新床,要找个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同睡在新床上。否则俗谓〝困空铺,不死尪,亦死某″认为是凶兆。
4、结婚当天, 新娘出门时, 姑嫂均要回避, 不能相送。因为"姑"跟"孤"同音, 而"嫂"跟"扫"同音, 都不吉利。
5、成亲之日,新娘离开娘家时,大家要哭得越快越好,〝哭发哭发,不哭不发″不哭的话反而禁忌。
6、 婚后三日,新人回门,须在当天日落以前赶回夫家,不能留宿。万一有特殊原因无法回家,夫妻也要分开睡,以免新娘子蜜月里的血光,冲撞了娘家人使娘家倒霉。
7、 迎娶途中,若花轿和花轿相逢,叫做〝喜冲喜″,会带来不祥。解决的办法是所以必需互放鞭炮,或是双方媒人各以预备的花交换,这叫做换花。
6、中国传统婚礼的发展历史
最初的婚礼形式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从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逐渐演进,到夏商时的“亲迎于堂”,再到周代所具备的完整的“六礼”,已初步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 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皇的婚礼都会依随六礼。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成”;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而朱子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
元朝时,婚礼会加多议婚一礼。
明朝洪武元年时,定方以朱子家礼为标准制定婚礼。
清朝时,据通礼记载,汉官自七品以上共有九礼,但都拼入了成妇成婿之礼,而古代的六礼亦只余下“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与“请迎”五礼。其他士、庶人结婚都比较简单,而民间的婚礼一般都会依朱子家法进行。
7、从古自今每个朝代的婚礼都各有特色,哪个朝代的婚礼是你最喜欢的?
目前我所知的古代婚礼方式只有两种,一种是宋朝的,就是电视剧《知否知否》里面演的那种。女人出嫁的时候穿的是绿色的衣服,戴着红色的头冠。还有一种就是最传统的,新娘子穿一身红嫁衣,然后坐在八抬大轿里被抬到了新郎家。
据说婚礼制度是从伏羲时期就开始流行起来了,伏羲时期的婚礼是以俪皮为礼,俪皮就是鹿皮的意思。因为那时候属于原始社会末期,动物的皮毛还是很珍贵的。到后来夏商时期就开始流行迎堂礼,要把新娘子迎接到堂上。到周朝的时候,六礼已经基本成型,也奠定了之后各朝各代的完整婚礼制度。
秦朝的婚礼是讲究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和请期,后来又增加了催妆、送妆、铺房等礼节,总之婚礼的程序是越来越复杂和繁琐。
电视剧《知否知否》里演的婚礼形式,完全符合宋朝人真实的婚礼流程。结婚之前先下聘,下聘一般都会捉两只活燕当聘礼,并且还会带很多彩礼,当然女方家也会给女人准备很多嫁妆带过去。
在女子结婚当天要穿一身绿色丝绸嫁衣,头戴红色凤冠,手执绢扇遮挡面部,然后由家人护送女子坐到轿子里。新娘子落轿之后,媒婆就喊话要抬轿去新郎家。
宋朝的婚礼是我最喜欢的,因为感觉文化气息特别浓。同时也感觉宋朝不愧是名人辈出的时代,连婚礼都跟别的朝代不同。
古人说红配绿唱大戏,但是在宋朝红配绿反倒成了最喜庆的标志。新娘子手持绢扇遮面的过程,也觉得很有艺术性。跟红盖头比起来,我更喜欢这种手持绢扇遮面的形式。既能凸显新娘子的美丽,同时也显示出书香门第大家闺秀的气质。
8、我国古代各朝各代的婚礼习俗
迎娶队伍回到男家以后,鼓乐大作,鞭炮连声,男方亲友、邻里一拥而出,迎接新娘。晋东南沁县一带,新娘花轿讲究落在一床红被上,新娘索取“下轿钱”后,由一“全福人”相搀,踩着红毡进门。婆婆随后用笤帚在轿内象征性地扫三下,并取土一把,拿回家放在新房炕角席子下。这叫“扫轿土”,大约是和“不带娘家土”的习俗针锋相对,你怕带来娘家的土,影响娘家种庄稼;我偏要想方设法扫一些,以有利于自家的农事。
山西有些地方在新娘出轿后,要把谷草秆、麸皮、瓜子、花生、核桃、栗子等物大把大把地往新娘身上撒,同时念诵赞辞。这一习俗叫“撒草”或“撒喜果”,起源甚为古老,相传早在汉代即已流行。早先叫做“撒谷豆”,意在压避青羊、乌鸡、青牛三煞神。后来逐渐演化,从赶煞神转为求吉利,晋南一带尚保留古意,翼城叫做“打五鬼”,浮山则叫做“摔新人”。
新娘未出轿之前,雁北平鲁一带要由婆婆为她搽点粉,名为“添胭粉”.随后新郎手捧古书——《春秋》或《礼记》,和引亲先生到轿前迎接新娘。新娘头蒙红盖头、又叫“遮头红”,手捧内盛米、谷等物的“宝壶”,由引亲先生抛撒五谷开路,与新郎脚踩红毡,步入院中。晋南闻喜等地则由新郎手端搽油盘进轿,掀起新娘盖头,给额上点一点胭脂,名为“搽油”。然后由女方的“送姑”、即女送客和男方的“捏姑”、即女伴客,左右掖扶新娘下轿,脚踩红布或花布进院,名为“铺踩布”。翼城、曲沃一带负责“添胭粉”的是女方的伴娘,搽好脂粉后,新娘怀抱柳斗、桃技、历书、秤或辐条、铜镜、铜锁、箭等镇物,由“扶女嫂”左右搀出。随即以红绫一条,让新郎、新娘各执一端,男先女后踩着红毡相随人院,名为“牵红”。有的地方由司仪迎轿唱喜歌,祝愿夫妻美满幸福。